我國制造業喪失勞動力優勢 國外的訂單量出現縮減
日前,一條亞洲鞋業協會發布的調查再次引起各方關注,結果顯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隨著“中國制造”成本節節攀升,目前東南亞鞋業已搶走中國30%的訂單。
近幾年,我國傳統制造業普遍遭遇外貿“寒冬”,國內制鞋產業也不例外,受逐漸喪失勞動力比較優勢、人民幣不斷升值、國際經濟不景氣等多重因素影響,來自國外的訂單量出現縮減或波動,鞋企生存遭遇困境。
“如果僅就訂單而言,中國制鞋業正向后訂單時代過渡。” 近日在安徽省宿州舉辦的制鞋產業論壇上,歐洲鞋業聯盟副主席、意大利北部鞋業協會主席馬西姆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形容中國制鞋業所處的現狀。
“車輪上的產業”
在宿州制鞋產業基地,百麗鞋業有限公司的工人們正在加班加點地趕訂單,已經連續幾周如此忙碌。在宿州,這樣的制鞋類企業有幾十家,在崗工人數萬人。
由于成本在不斷增加,中國制鞋中心從東南沿海地區向內陸和東南亞雙向遷移,且速度在加快,安徽宿州因地緣優勢,成為承接這輪轉移潮的第一站。在兩年多的時間里,眾多鞋業匯聚宿州,不僅改變了中國制鞋產業的空間格局,也在潛移默化地印證著這輪產業轉移中的內在規律。
“這是一個車輪上的產業。”馬西姆說,自18世紀制鞋產業在英國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以來,這個產業就處于不斷轉移的態勢。
以歐美鞋企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鞋企通過設計、質量和品牌優勢占據全球產業鏈的高端,主導著全球鞋業的發展趨勢和潮流,除了保留少量高端產能外,其主要專注于品牌運營、產品研發設計、銷售渠道管理等,將生產等利潤率較低的環節大部分外包。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依靠制造成本優勢主要從事中低檔鞋的設計生產,或以OEM方式為主為歐美知名品牌鞋企進行加工,產品附加值低,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位置。
相對于其他國家,雖然訂單在減少,但中國制鞋業具有明顯的綜合競爭優勢,制鞋大國的地位短期內難以取代。
廣東省一部分制鞋企業近年向外轉移,包括轉移到宿州,僅從數量上看,制鞋生產線因轉移而減少,但并不影響廣東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制鞋業基地,一方面因為廣東制鞋產業擁有規模大、集群效應顯著、生產要素配套完善等優勢,這一優勢不會因為一兩個企業轉移而改變。另一方面,廣東是眾多鞋企的研發和銷售大本營的現狀短期內不會改變。
廣東省皮具箱包流通協會會長高欽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東的皮具、箱包以及制鞋都是非常成熟的產業,但隨著科技革新、市場供需、資源配置等多重現實因素的影響,這些駕輕就熟的產業正面臨著如何轉型升級、如何謀求更長遠發展的考驗。
{page_break}
承接地的“算盤”
宿州能從眾多承接地中脫穎而出,除地緣因素外,為承接制鞋產業也是做足了功課的。
“促成鞋類等產業轉移到宿州的決定因素主要在兩點,一是追逐熟練的工人;二是中西部區位和軟硬件環境的改變。” 宿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張冬云說,“用工難”是促使轉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大量農民工外出打工意向調查顯示,60%的打工者愿意選擇就近、就地就業,宿州市有勞動力資源340萬,常年外出務工人員超過130萬,且價格較為低廉,具備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和皖江城市相比,無民工荒之擔憂。
此外,人脈優勢也是眾多鞋類企業選中宿州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在長三角、珠三角的宿州籍企業家家鄉觀念很強,他們在上述地區開展招商引資活動時,積極提供項目信息,幫助推介宿州。
“產業轉移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發展,只有在轉移的過程中實現轉型、變革和升級,企業才能獲得新生。”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宋曉武說。
如何幫助企業實現邊轉移邊升級?張冬云介紹說,宿州采取的措施是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制鞋骨干企業,與省內外有關大專院校和制鞋科研院所聯合,建立鞋業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另外,集中力量為制鞋企業定向或訂單培訓制鞋產業工人,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而在環境營造方面,宿州市已參照制鞋產業城項目規劃建設了宿馬經濟區、商新技術園區、家居產業城、文化產業園、職教園區、服裝產業城6個產業城項目,形成“1?穴主城區?雪+7(產業城)”的城市新格局。
目前,宿州“中國現代制鞋產業城”累計簽約項目98個,協議總投資281億元。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450億元、稅收35億元,吸納10萬多人就業。“計劃用5-10年時間,建設20平方公里鞋業生產工業園區,全力打造集加工制造、商貿物流、研發創意、教育培訓、會展旅游五位一體的‘中國中部鞋都’。”張冬云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