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外單服裝企業減少六成 出口利潤下滑
出口被“搶單”
今年,服裝出口出現回暖跡象,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統計,2014年1月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286.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一成六,并預計2014年中國紡織行業出口同比增速可達到一成左右。
不過,商報記者采訪了解到,出口數據雖然回暖,但服裝企業出口利潤卻逆勢下滑。
“與去年同期相比預計會有10%左右的增幅。”昨日,重慶女裝品牌“仙姿柔”負責人告訴商報記者,訂單量上去了,但出口利潤卻并沒有原來高,“過去代工利潤至少可以達到加工費的15%,但現在已縮減至不足10%。”
渝中區個協渝派服飾協會會長瞿倫川向商報記者表示,前年協會中有二三十家企業做外單,但去年已縮減至七八家,外單利潤下滑便是重要原因。
昨日,商報記者聯系上做外單的福建石獅市索瑪地道服裝廠,該廠辦公室經理王育振也向商報記者證實,如今外單的利潤基本保持在10%以內,否則一提高價格便會遭遇“搶單”。
遭遇強勁對手
而福建石獅市索瑪地道服裝廠王育振所說的“搶單”,指的便是國外訂單向土耳其、東南亞國家等的轉移。
與中國的微增長相比,服裝出口業另一勁敵卻呈現一絲起色。據伊斯坦布爾紡織服裝協會(ITKIB)發布的最新數據,2013年,土耳其向203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了價值173億美元的服裝,比2012年,163億美元的服裝出口額同比增長了8.3%。其中僅去年襪子出口額就達到14億雙,總值高達11億美元,相比2012年的12億雙增長了10.5%。
昨日,“名流風采”品牌負責人唐強也介紹,最開始自己會接歐美訂單,但是隨著土耳其等國家壓低價格,后來便開始轉向接俄羅斯、香港等地訂單。
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陳國強接受商報記者采訪時介紹, 近兩年來,一些國際訂單逐漸向土耳其、東南亞等轉移。如阿迪達斯和耐克陸續關閉了部分在中國的生產工廠,將產能轉往越南、緬甸等地,甚至國內企業也開始轉移,如凡客從2010年下半年起就已將部分服裝產能轉移至孟加拉國。
“這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陳國強介紹,以土耳其服裝出口歐盟為例,便有稅收優惠、原料人力等成本低廉、產業鏈條日漸成熟等優勢。如土耳其離歐洲近,運費低,還可以享受歐盟國家非常優惠的稅收待遇,乃至免稅待遇,而近年來,一些大型企業聯合成控股公司,可以從纖維生產直到制成最終產品,形成非常強大的完整產業鏈條,其產品價格擁有較強的競爭力。目前在歐盟市場,便已成為中國服裝出口的強勁對手。
卓創資訊紡織服裝行業分析師孫立武也表示,目前人力成本和稅收優惠已成為這些國家和中國競爭的最大優勢,國內服裝企業員工至少是泰國、越南等國的2~3倍。
建議
服企要加大
自主設計能力
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陳國強介紹,“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此外,國內企業目前還面臨著代工普遍、自主品牌不夠的等問題。以重慶為例,我市目前有20余家出口服裝企業,但其出口產品幾乎全部為國外品牌貼牌生產。
“影響服裝成本以及競爭力的,除了人力成本外,還要考慮供應鏈、生產時間、款式等。”陳國強表示,越是低端的產品,受人工成本波動的影響越大,因而服裝企業需要進一步提升自主服裝品牌研發、設計、生產水平,從OEM(代工生產)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商)轉變,從而提升利潤空間。(信息來源:鳳凰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