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百貨希望直接引廠進店
大品牌需要誠意邀請,小品牌商超不愿意搭理—零售業增長乏力的大背景下,服裝品牌究竟如何與采購商形成有效對接?昨日下午,2014(全國)服裝品牌企業與采購商對接會在大連服博會現場舉行。
全國50余家大型商業百貨的百位經銷零售經理和采購招商經理參會,與服裝企業進行了對接。不少大賣場負責人表示,在電商的追擊中,零售賣場引入品牌企業直營的趨勢已經日趨明顯。
對接會上,大楊集團、大連宏洋服飾、一生一紗、莆田慧德服飾、大連胡軍漫畫、法國棒棒糖女裝等企業,面向商業百貨的經銷零售經理和采購招商經理進行了推廣。
零售業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一般來說,商業百貨會根據自身的定位來確定引進的品牌,而從方式來看,商業百貨希望可以直接引廠進店,而不再通過服裝品牌的代理商,由品牌企業直接在商場中開設直營店,配貨也直接由廠家來負責。
這樣一方面可以去掉中間環節,另一方面百貨店直接與廠家合作獲得的資源也更加豐富。安徽省阜陽商廈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梅建國就向記者表示,目前在該商場的服裝品牌中,品牌直營店的比例大概占到三成,這個比例正在逐步提高。
相關鏈接:
傳統門店:陷入了自戀、自找存在感的怪圈
電商兇猛,門店頹勢,電商增長率節節高、門店坪效年年低。這是讓當前營銷管理者和經銷商頭大的問題。
企業經營中的麻煩事,我們一般這樣看:有些事,是時間問題;有些事,是認識問題;有些事,是技術問題;有些事,是人員問題。
而在互聯網環境下,傳統門店面臨的“生存還是毀滅”這個問題,則是以上所有問題的集合!在某種意義上看,傳統品牌企業的門店,不改造升級,必死。
我走建材市場,留意到許多這樣的現象:裝修一年比一年上檔次,但坪效一年比一年底;店里這里放一個觸摸屏,那里添一個大投影,消費者不使用,基本成了擺設;店越開越大,旗艦店、體驗店等各種版本年年升級,但經銷商沒幾個叫好;店內銷售,從禮儀到話術,從迎賓到送客,培訓越來越系統,但成交率并沒有明顯上升……
問店里的人為什么,多數的回答是:都到網上買去了。
但是,我們反過來想想:地理上,離消費者最近的是門店,不是電商;心理上,最能多樣化影響消費者感觀的是門店,不是電商;社會性上,更多接觸到外部社會資源的是門店,不是電商;功能性上,最能與消費者面對面服務對接的還是門店,不是電商!……
這些門店原先的童子功,現在都到哪里去了?核心問題又出在哪里?
我認為,問題的本質,就是傳統品牌企業的門店,從策略規劃,到功能設計,再到日常運營,幾乎全部陷入了自戀、自閉、自找存在感的怪圈!其中表現是:重品牌,輕用戶;重傳統的終端要素管理,輕新型消費者的需求滿足;重店內坪效的提高,輕商圈生態的開發;重硬件形式的科技感,輕溝通內容的專業化。
這些弊病的集合,在80后、90后兩代主力消費者面前,傳統企業擁有的金字招牌,早已失去護身符的作用。用一句話講,就是:你若端著,他便無視。
傳統門店兩條最直接的升級路徑
在傳統營銷模式中,門店承擔著輻射商圈、銷售實現、品牌服務的三大功能。
而當今,傳統營銷模式向“全渠道全觸點營銷模式”改變的進程中,門店依然是最關鍵的消費者觸點,它的三大原始功能不僅不會降低,反而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與各種消費者溝通工具,發揮其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提供多樣化服務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功能化生存”。
本質上,門店的地理屬性是商圈,人口屬性是消費者行為習慣。一家門店的背后,對應的是一類商圈和幾類有相似消費者行為習慣的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