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電商商場紛紛開始截流“雙十一”
在全民網購的熱潮下,已經很少有人想起,“雙十一”原本只是一群網絡屌絲弄出來自娛自樂的“光棍節”。但如今的雙十一屬于馬云和劉強東等電商巨頭。
至于中小電商和傳統賣場,擺在它們面前的,是生死存亡的難題。
電商的生死
“雙十一”曾遭電商圍堵
2009年,天貓(當時稱淘寶商城)開始在11月11日“光棍節”舉辦促銷活動,結果一發不可收拾,“雙十一”成為電商消費節的代名詞,甚至對非網購人群、線下商城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力。那年,天貓商城雙十一銷售額為0.5億元。
到2013年,數據顯示當日總交易額350.19億,是2009年的700倍。
在前幾年“雙十一”概念剛剛大火時,京東等商家曾想盡辦法打壓。2013年,京東搶在國慶黃金周期間力推大促銷,推出“家電國慶全品類大促”等噱頭,狠狠把天貓“雙十一”的風頭“截和”了一把。
但到了今年,京東明顯把著力點更多地放在了“雙十一”上,在線上線下投放大量雙十一廣告,促銷力度不遜于阿里,并借助微信通道意與阿里爭鋒,京東商城攜程也搶在上周啟動15周年大促。除了兩大巨頭,唯品會、汽車之家等各個領域的電商也不示弱,紛紛在刷存在感。戰火紛飛,場面凌亂。
“無論是國慶還是"雙十一"都不再是某一家的節日,而是全行業的大日子。”京東集團副總裁兼家電事業部總經理閆小兵表示。
中小電商或轉向“便利店”
天貓總裁王煜磊預計,今年是歷年來參與商家數目最多的一年,到目前為止,天貓有2.7萬家商家參與,并首度向國際商家開放。
顯然,阿里的上市正讓電商行業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巨量資本的企業將取得更多的市場主動權。單仁資訊集團董事長單仁表示,阿里的成功上市對京東、蘇寧易購、當當網等電商形成直接沖擊,資本充足的品牌商將在網絡上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但中小商家的機會則會越來越少。
人性總是追求更便利、更完美體驗、更高效率的零售業態。目前的電商業態主要滿足單品長尾購物需求,而一站式購物需求、便利緊急購物需求、體驗購物需求還分別被超市、便利店、購物中心統治。對于中小電商來說,轉向網上購買蔬菜瓜果、衣食住行,趨向人性化生活化,或許是條新路。
賣場的存亡
今年零售業關店創新高
電商的崛起,使傳統零售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78家零售上市公司總營業額為4420.5億元,同比增長10.78%,凈利潤137億元,同比下跌2.95%。其中16家營收增幅呈現負數,21家增幅低于10%;35家的凈利潤為負數。同時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連鎖超市、便利店和百貨店的關店潮就開始了,這股“關店潮”蔓延了整個2013年仍在繼續,2014年上半年,零售企業關店160家,創下歷史之最。
面對電商的沖擊,無論是大型的購物中心還是傳統的零售大賣場,都在糾結兩個詞—轉型與調整。
但轉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調查數據顯示,傳統的連鎖賣場大都建立了自己的電商平臺,想在電商的營銷狂潮中分一杯羹,但迄今為止,還沒有明顯能看到的成功案例。畢竟無論怎樣轉型,傳統賣場在房租等經營成本上的劣勢都不會減少多少。
賣場仍有生存空間?
從5年前的忽視,到近兩年的抱怨甚至憤恨,實體零售業者對于電商打造的“雙十一”購物節內心焦慮,因為電商一天的收益可能相當于實體零售商數年的營業額。然而與往年坐視電商大賺而自己卻毫無辦法不同,今年,大量知名實體零售商決定聯手搶灘“雙十一”。
在剛結束的“2014年聯商風云會”上,銀泰與聯商網發起面向中國零售業的“蓮荷行動”,倡議于11月11日~11月16日以“中國購物節”主題全國促銷,預計將吸引全國上百家大中型實體零售商參與。
事實上,傳統百貨在2013年“雙十一”的表現并不差,據商務部的監測,2013年11月上旬,家電、金銀珠寶類商品日均銷售額比10月下旬分別增長了11.1%和7.4%。商務部政策研究室主任沈丹陽指出,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商家發揮了實體店體驗性強、服務直接等優勢。
或許利用好這兩個優勢,傳統賣場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