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百貨或被迫撤離淮海路 物業收回建MALL
最近有消息稱,新天地商業公司有意在淮海路上的太平洋百貨租約到期后,將其物業收回,由自己開設購物中心;無獨有偶,淮海路上的東方商廈目前也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調整及招商,由百貨業態轉型為購物中心。記者發現,由于業態單一、商品雷同等原因,大型百貨商場轉型購物中心已成為趨勢。如今,面積在兩三萬平方米的中小型百貨商場也開始向購物中心轉型。
太平洋百貨:還想繼續經營
日前,上海新天地商業公司總經理劉夢潔在談及新天地太平橋項目時表示,該項目推進尚未進入深入階段,最早可能在2020年完成全部開發。她透露,淮海路太平洋百貨所在物業未來將會發生較大變化。
“市場變化實在太快了,可能兩三年又會呈現出不同的東西來。”劉夢潔向記者透露說,“去年,新天地北里已經開始調整。今年,新天地南里也會啟動改造升級。未來,淮海路太平洋百貨這一塊會有很大的變化。等瑞安廣場里面太平洋百貨租約到期之后,我們就會把這部分的零售商業面積收回來,由我們自己來做。”
據記者了解,太平洋百貨在瑞安廣場占據了地下兩層和地上6層共計8個樓面,一直以來就是淮海路商圈的老牌百貨商店。如今看來,這一曾經的地標項目或將黯然離場。
至于出于何種原因要將太平洋百貨的經營面積收回,劉夢潔表示,目前太平洋百貨仍在運營中,因此不方便透露過多,她只是表示,這是為了擴大整個新天地商圈的商業規模。
記者了解到,瑞安廣場內這2.5萬平方米的零售商業面積將會歸入上海新天地旗下,由新天地自己來操盤,今后可能不會再考慮面向百貨類租戶了,估計主要傾向于開設主題型特色商場。
對于可能撤離淮海路的消息,太平洋百貨方面對記者作出了回應。上海太平洋百貨有限公司總經理蘇伯勳表示,淮海路太平洋百貨1997年開業,租約為20年,2017年將到期。“關于淮海路太平洋的續租問題,我們還在和對方談判。新天地方面問我們,租約到期后是否還想租下去?如果要租的話,租金要重新談;如果不租的話,他們不會再另覓下家,而是打算將物業收回,自己做商業。對我們太平洋來說,肯定還是想繼續開下去的。”
東方商廈淮海店:將撤百貨專柜
如果說淮海路太平洋百貨未來的方向目前尚不明確,那么,這條路上的另一家面積達兩萬多平方米的百貨商場——東方商廈淮海店已經踏出了轉型的第一步。
記者日前從東方商廈淮海店了解到,繼在一樓沿街鋪面引進Wagas休閑餐飲連鎖店后,商廈近期又在五樓引進了4家餐飲品牌入駐,分別是外婆家旗下的Uncle 5與爐魚、薩瓦迪卡泰國菜餐廳及香天下火鍋,其中3家已經開業。商場四樓整層則引進了旺卡兒童主題樂園,目前正在裝修中。此外,商場還在與無印良品接洽,未來將有望開出無印良品全球旗艦店,占據商場的3個樓層。
東方商廈淮海店相關人士向記者坦言,這兩年,市場大環境對東方商廈的銷售沖擊很大,迫使商場不得不重新定位,尋找更合適的出路。“目前調整正在一步步進行,引入餐飲及兒童主題樂園是希望帶動商場的人氣。當然,我們的百貨專柜未來可能會逐步撤離,商場的名字也有可能隨之改變。調整大概會在今年年底完成,屆時將會有一個全新的面貌。”上述人士透露說。
滬上百貨業轉向負增長期
近幾年來,百貨業的日子普遍不太好過,無奈之下,不少企業只能選擇關店。來自聯商網的一項統計顯示,2014年,我國百貨類門店共計關閉23家,其中百盛百貨4家,成為去年關店最多的百貨企業。據悉,自2013年6月起,百盛已經在貴陽、上海、石家莊和北京等地先后關閉7家門店。去年關閉門店的百貨企業還涉及華堂商場與中都百貨(各3家),尚泰百貨、NOVO百貨、寶萊百貨(各2家),以及王府井百貨、天虹商場、新光百貨、摩登百貨、春天百貨、瑞富奧萊、南寧百貨(各1家)。
同時,百貨企業的經營狀況也不甚理想。上海市商業信息中心的抽樣監測數據顯示,本市58家大中型百貨店2014年共計銷售319.6億元,同比下降1.9%。繼2012年出現1.1%的負增長后又一次出現銷售下滑。從趨勢上看,滬上百貨業已經由早些年的快速增長轉入低速增長甚至負增長期。
統計顯示,上海市區百貨業業績增長不容樂觀。各種促銷難掩銷售乏力跡象。全市各商圈中,除中環真北商圈外,市級商圈銷售業績均同比下降。市區百貨業累計銷售額同比下降3.4%,低于郊區10個百分點。郊區百貨業業績雖然好于市區,但增速趨于放緩,除少數區縣外,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最大的達到14.7%。
在上海擁有巴黎春天百貨的香港新世界百貨中國日前公布了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財年中期業績。數據顯示,公司銷售總收益由去年同期的84.65億港元減少至79.28億港元,降幅達6.3%;期內利潤由去年同期的3.5億港元降至2.06億港元,降幅高達41.1%。
記者注意到,目前,香港新世界百貨的收益以專柜銷售傭金收入為主,占比達63.7%,自營貨品銷售和租金收入分別占據18.4%和15.7%,管理及顧問費則占2.2%。
新世界百貨董事局主席鄭家純表示,在市場不景氣、消費低迷的情況下,龐大的租金支出及員工成本上升成為集團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多方原因導致百貨業衰落
當記者問及當前上海百貨業為何落寞時,劉夢潔認為,這是由多方面綜合性因素所導致。
“一方面,從消費者體驗來說,大而全的商場顯然選擇性更多,餐飲、娛樂、休閑等設施齊全,消費者可以得到更多體驗;另一方面,百貨公司自身運營模式沒有充分發揮優勢,反而參照購物中心模式來運營。同時,沒有做好客戶服務。”劉夢潔指出,國外有許多很成功的百貨公司,他們具有很好的運營模式,“國外的百貨公司往往有很多自有品牌,其中不乏非常獨特的商業品牌。有的百貨公司旗下還有很多全新的設計師品牌,他們會專門扶持其中的一些,以做到人無我有。比如英國的liberty 百貨,他們的家居類商品、女式飾品和圍巾類商品都非常吸引人,既有一部分買手,也有一部分特購,還同時將VIP的客服做得很好,贏得了很多消費者。”
劉夢潔認為,在VIP客服方面,擁有自身優勢的百貨公司可以做得很好,因為它的經營格局不像購物中心那樣分散,可惜的是,它們沒有把握和發揮好,而且經營業態較為單一。
劉夢潔表示,當前上海零售業競爭日益加劇,電商沖擊也是其中一大原因。但分析后可以發現,電商分流的主要是中低端消費,主要涉及標準化產品。“最核心的因素還是整個商業面積供過于求,因此,如果運營沒有特色,自然會遭遇淘汰。”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對于百貨行業而言,租金上漲也是一大問題。百貨行業的物業租金都是10年或15年一簽,有些甚至更長。而10多年前,中國百貨業發展處于早期階段,一般的商業地產項目招商并不容易,很多都以低價出租。但近幾年,眾多商業企業面臨租約重簽之際,就會碰到租金暴增、成本大幅上升的局面。
百貨業的衰落,究其原因,與商品門類齊全、電商低價競爭,以及注重差異化和體驗化的購物中心等多元零售模式的興起密不可分。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多數百貨商場地理位置優勢明顯,占據了核心商圈的黃金位置,這是購物中心無法企及的。但是,目前國內大部分百貨企業的經營模式以聯營為主,通過扣點或提成盈利,這使它們普遍疏于培育自身核心競爭力,而過分依賴地段及商圈優勢。
百貨商場紛紛轉型自救
事實上,百貨企業早已意識到自己的不利處境,進行轉型自救。不少百貨商場開始借鑒購物中心業態,增設餐飲區域,提高餐飲比例,或引入兒童教育及娛樂等商戶來聚集人氣。
記者從上海太平洋百貨了解到,旗下徐匯店整個8樓將改裝出新,增加餐飲比例,引進了韓式新石器烤肉、日式和民食居屋和鍋源、瓦城泰國料理,還有新江南風味的桂滿隴杭幫菜。
事實上,這并不是上海太平洋百貨徐匯店第一次進行業態調整。早在2005年,商場8樓就是餐飲樓層,但在隨后的2006-2013年更改為兒童百貨零售。現在商場再次將整個8樓調整為餐飲業態。此外,太平洋不夜城店也已向購物中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