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部分百貨連環返券累趴消費者 被吐槽不公平
春寒料峭,乍暖還寒。福州多家百貨推出春季新款服裝的同時,也針對冬款庫存加大了促銷力度。連日來,多名市民撥打本報黨報熱線83751111抱怨,百貨的連環返券“超級麻煩,樓上樓下坐電梯來回跑不說,還耗費大把時間,買回一大堆不需要的玩意”。“315”前夕,記者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調查。
東西買不了 時間花不少
記者來到五四路某百貨商常在5樓某專柜,記者選購了一件價格1400多元的衣服。導購提醒記者,本專柜為某在線零售商合作品牌,需要顧客手機下載相關app方能完成交易,顧客買單后將獲得實付現金10%的返券。記者以麻煩為由詢問是否可以直接付現購買,對方解釋說,因為該軟件還有其他優惠活動,大部分顧客都自行下載,而借用導購已注冊的app直接付現的情況相對較少。
在導購的極力推薦和幫助下,記者注冊了該軟件,買單后獲贈140多元返券。導購提醒,2個月內未在本商場消費完返券,系統將自動清零,建議記者及時購買襪子等小件,記者以暫不需要為由離開。
在一樓某化妝品專柜,記者選購了一個套裝,導購開票后,記者卻無法進入手機返券界面獲取二維碼。在導購提示下,記者重啟兩次,依然無法進入該軟件,不得已,記者取消了這次購買。走訪中,多名導購也反映同樣的問題出現過多次,已影響到專柜的銷售業績。
記者隨機采訪了多名顧客對返券的看法,不少消費者都表示:“羊毛肯定出在羊身上,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林小姐說:“自己經常比較是先用返券方便還是先付現再返券實惠,本來只過來看看鞋子,結果又買了裙子和襯衣,一下午的時間就沒了,人也累趴了!”
實折或實價營銷越來越常見
據悉,返券是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一種“古老”的商場促銷方式,毀譽參半。北京市商務局2007年5月1日執行《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其中專門提到“零售商不得利用返券這一價格欺詐行為開展促銷,以此欺騙、誘導消費者購買商品,違者最高處以一萬元罰款”。
福州百貨業內一位資深人士透露,百貨促銷一直都是打折、送券、贈禮三種,實折對顧客吸引力相對較小,遇到節假日,大部分商家都會選擇送券這一最具魅力的促銷方式增加二次消費做大節慶業績,但部分定位中高端的商場顧及到目標客戶群,特別是VIP的購物體驗,早已放棄返券這一傳統促銷手段。
記者在倉山萬達百貨看到,滿380減50,6折優惠,實折直減的促銷方式吸引了眾多顧客駐足選購;而在東街口商圈的大洋百貨,整個商場記者沒有看到任何促銷活動廣告牌。
只要不違背合同法就不構成侵權
針對部分商場推出的花樣繁多的返券活動,劉先生認為,返券看似合理,實則收了券的消費者自由選擇商場的權利被限制了,返券實際上是一個消費陷阱,屬于變相的強賣,對消費者不公平。
那么,返券到底有沒有妨礙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呢?記者撥通了市工商局12315服務熱線咨詢,對方回應稱,對于商場消費的支付結算方式,新消法沒有強制性標準和相關規定,消費者有權選擇是否需要返券,如果商家強制要求通過電子返券來完成交易,而顧客只愿意通過現金來買單,商家可以跟顧客協商處理,如果顧客投訴,工商部門也會幫助調解。
相關行政規章制度的空白,讓返券成為商家得心應手的促銷利器。那么,既有的法律法規有沒有相關條款涉及呢?對此,福建知信衡律師事務所陳偉坤律師說,根據民法通則精神,法不禁止皆自由,商家推出電子返券,盡管遭遇消費者各種吐槽,但商家有提前明示消費者,本著雙方自愿原則,顧客只要接受了返券,就表示合同成立。商家只要不存在虛假陳述、欺詐、強迫交易,就不違背合同法,不構成侵權?!耙驗檫x擇權在顧客,如果顧客不認同這一家的返券方式,可以去沒有返券的其他百貨選購商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