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服裝業遭遇困境:漢派服裝失去了什么?
近年來,武漢服裝業,眼下給人的印象是“萎縮”二字,缺乏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在商場的席位越來越少……從大批發的漢正街時代,到“互聯網+”的電商時代,20余年大浪淘沙,幾代人摸爬滾打,漢派服裝失去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至今,武漢仍有服裝企業1600多戶,從業人員40多萬,誰來引領這個龐大的產業?武漢服裝業又該向何處去?
惟有直面歷史、直面現實,才有未來。
光輝歲月:最好賣的女裝都是武漢的
如果將時針撥回20年,我們所看到的漢派服裝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上世紀90年代初,在漢口的大夾街、揚子街、漢正街,“前店后廠”的小企業如雨后春筍。依托暢通的商貿交易渠道,最早一批漢派服裝品牌——太和、中英、雅琪、元田、紅人……迅速長大。
1990年從江漢大學畢業的劉樹仁,懷抱著淘金的愿望,三赴深圳,擺過地攤,打工兩年,又在漢正街“深造”一年,1993年開辦武漢元田制衣有限公司。
回憶創業之路,劉樹仁有些激動:“當時武漢商場二樓的武漢服裝大世界,是大家最想搶的柜臺,我們租國有企業的廠房,就像做面包一樣,‘熱騰騰’的衣服做好直接上商場。那時銷售額超億元的商場里,女裝銷售排名前十的都是漢派服裝。”劉樹仁把武商比做“漢派服裝的孵化器”,“我們都在其中成長壯大。”
的確,1995-1997年是漢派服裝的第一個發展高峰,服裝企業達到2000多戶。什么流行生產什么,什么好銷經營什么,企業和品牌在競爭中迅速適應著市場變化,生機勃勃。
“那時候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外來客商爭相采購,然后運到全國各地去銷售。”描述起當年的情形,劉樹仁仍很自豪。作為武漢市服裝商會會長,他評價,那段時期的漢派服裝就是天生的自主品牌,“只不過大家都沒有意識到罷了”。
迷茫時分:漢派服裝的“去武漢化”
一直到本世紀初,漢派服裝仍能與海派、粵派、浙派平起平坐。許多服裝企業以自己是“漢派服裝”為榮,它有著強烈的武漢印記:以女裝為主,休閑或職業化服裝穩重大方,穿著得體,高、中、低檔各類款式齊全。在中國服裝協會評選的全國女裝60強中,武漢占9席。
漸漸地,漢派服裝在自己的地盤上也已地位不保了。
5年前,有著30多年歷史的漢派服裝首次遭遇來自本地市場的強烈沖擊:因銷售業績不敵外地品牌,難以完成1年300萬元的銷售目標,約10個品牌被武漢廣場清退。在大量國際、國內品牌的不斷擠壓下,漢派服裝在本地市場的份額迅速下降,年銷量僅5%,更多的是銷往武漢周邊地區以及全國三四線城市。
更糟糕的是,一提起漢派服裝,很多人首先想到缺乏原創、抄襲成風、市場無序。漢派服裝似乎不再是光環,而是尷尬的歷史包袱。于是,一些曾經的漢派名品開始嘗試“去武漢化”。它們“隱姓埋名”,換名字、改注冊地,想要脫胎換骨。“去武漢化”真的能夠解決漢派服裝的問題嗎?紅人的經歷很有代表性。
紅人,英譯“redman”,在上世紀90年代末,紅人將其音譯名“瑞德曼”作為自己的新名字,力圖重整市場。“改名期間,市場表現平平,洋名讓自身特色模糊,更不易于市場定位。”紅人服飾董事長唐冠頤接受采訪時回憶,在改名的兩年間,紅人變得忙碌但迷茫,也因此被業內戲稱為“累得慢”。“沒有清晰的市場定位,產品質量跟不上,再洋的名字也不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痛定思痛,紅人摸索出自己的定位,而今品牌發展良好,獲評“中國馳名商標”。
貓人、喬萬尼服飾負責人也都表示,雖然贊同服裝企業更改注冊地,或者在其他地方建立分公司,但這并不能解決漢派服裝的生存發展問題。
“大部分的漢派服裝,在行業競爭重心由初期的低端批發轉向品牌競爭時,仍停留在初期的發展模式上,從而錯過了發展時機。各大品牌更多的是在抄襲設計,導致品牌形象受損。”武漢市服裝設計師協會會長趙軍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品牌設計的原創性,要舍得花大價錢聘請知名服裝設計師幫助企業做設計研發;其次要加強品牌推廣,“你把華人世界里所有叫得出名字的明星列一個表,你會發現,他們幾乎全部都代言過沿海地區的服裝品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