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元與6萬元 羌繡的“范思哲”啟示
文化重建災區看變
6月1日,借著兒童節,羌繡傳承人李興秀推出了她的新產品——筆袋。一針一線繡筆袋,這是當了一輩子繡娘、開了近20年繡莊的李興秀頭一回嘗試。她說,啟示來自時裝界名人范思哲背上了有羌繡裝飾的提包:繡娘繡朵花頂多8元,但這些花繡上一套時裝,衣服就可以賣6萬元,連范思哲女士都成了羌繡的“擁躉”。
“羌繡完全可以打開國際市場,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省文化廳產業處處長強金武透露,截至2009年12月,阿壩州已有8000多名羌族婦女繡出了34.4萬件繡片。“這些繡片經過再加工,貼上各式時髦拎包、豪華服飾、辦公用品,就能成功推向國際市場。”
調查羌繡市場大,缺的是品牌
市場大,生產卻是粗放型在茂縣,羌繡的市場實際上已經悄悄被放大了。重新打造的坪頭村,是未來的羌文化旅游目的地,記者看到,這里的羌繡已不僅僅停留于羌族婦女的服飾之上,而被大量用于沙發靠墊、汽車裝飾、壁畫等。
省文化廳產業處的調查顯示,羌繡產品目前的主要市場集中在汶川、茂縣等地。僅茂縣李興秀創立的四川羌寨繡莊一年產值就超過百萬元,旗下繡娘有1000多人。但羌繡生產規模還處于近乎原始的來料加工階段,自主品牌產品和招牌企業幾乎沒有。繡娘們似乎已經習慣,遇上一個節慶,就把農閑時的繡品拿出來賣,而不是針對市場的規模生產。
一朵繡花8元,換個“身份”就值6萬在茂縣,記者調查發現,繡娘繡一朵配件花最多收入8元。李興秀告訴記者,“變個‘身份’,一朵花就不止8元了。”此前,中國著名時裝設計師梁子在北京舉行了一場名為“羌繡莨緣”的發布會,著名學者于丹就曾購買了一件價值6萬元的黑色高端套裝,上面的點綴正是羌繡圖案。
專家支招強化創意,繡出國際大市場
造四川的羌繡品牌羌繡錢包10元一個、羌繡提包30元一個……羌寨繡莊是目前四川為數不多的具備培訓、制作、銷售一條龍的羌繡生產線,但比起6萬元的套裝,羌繡產品落后在創意與品牌上。業內認為,創意是羌繡產業化亟需打通的關鍵環節。
羌繡時裝激起了像李興秀這樣的繡娘的產業雄心。在茂縣,繡娘周永蓮拿著一張2008年的報紙對記者說,李連杰的“羌繡幫扶計劃”一啟動,就有6家企業與之簽署意向性訂購協議,訂購羌繡時尚腕帶、環保袋等價值數百萬元的產品。這個市場價,是繡娘們從來沒想過的。“以前我們的羌繡都是自產自銷,現在有了指導、創意開發團隊,繡品就能緊跟市場走。”
茂縣文體局副局長趙曉林透露,當地已開始著手扶持品牌企業,李興秀的羌寨繡莊已被納入文化產業重建的范疇。趙曉林說,重建羌繡產業,不僅是撥款擴大繡莊的生產規模,更重要的是推動品牌形成,生產出范思哲中意的四川羌繡產品。
建立現代“生產線”如何改變臨時性的“定單收購”模式,建立創意、派單、生產和營銷的現代“生產線”,成為“羌繡業”思考的課題。
茂縣有關部門認為,職業繡娘的培養是關鍵一環,企業牽頭設計產品,統一接納訂單,集中生產,再面向市場推廣。業內認為,目前,羌繡產業剛剛起步,像羌寨繡莊這樣的企業可以外聘設計師參與產品開發,委托專業營銷企業代理產品市場。
省非物質文化保護辦公室副主任郭桂玲表示,要進入國際市場,羌繡的外延還需擴大。比如,與列入首批世界急需保護非遺名錄的“羌年”結合起來。“羌年”包涵有羌繡、羌笛等多種羌文化,用外界關注助推羌繡進入國際市場。
他山之石像蘇繡那樣集群化發展羌繡
蘇州刺繡的年銷售產值已超過5億元,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各類工藝美術師等初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300余人,生產企業近100家,產品遠銷全球數十個國家。這樣的數字,正是羌繡羨慕的,羌繡產業集群有待形成。
強金武認為,蘇繡所走之路對羌繡的產業化發展很有啟發,“傳統+創新”,擴充表現內容、開發表現形式,不斷提升繡品的技術含量和藝術水準,在保護中求得新生,在發展中贏得市場。
蘇繡已形成“一所一館一街(鎮)”的蘇州刺繡文化產業鏈,強金武認為,這樣的產業化模式四川可以借鑒:在茂縣有正在打造的新羌城,可以作為羌繡的科研基地;有像李興秀這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可以借名人效應打造國際知名的羌繡品牌。“此外,汶川、茂縣都在九環線上,生產、加工、銷售的產業集群不難形成,這將成為四川打造藏羌文化走廊的重要產業支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