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呢制服見證的歷史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前期,隨著“三反““五反”“反右”“大躍進”“學習雷鋒”“四清”等運動的實施與推進,人們的著裝越來越樸素了。但是就在清一色的大棉襖中,也有少量的皮猴兒。這些皮猴兒大多為藏藍防雨府綢面,少數有油綠色的。這種油綠接近高級將校呢的顏色,猶如秋天的樹葉;在此基礎上偏一點兒灰。當年的大人們都將其俗稱為“老美皮猴兒”,這是 由它的起源說起的。
由于這種“老美皮猴兒”在當年不是一般人可以買得起的(雖是美軍剩余物資,但攤販賣得很貴,一件就要當時普通工人l2個月的工資),所以始 終是望“洋”興嘆者多,談不上流行。記得我媽媽有一件,但她平時根本不穿,只穿一件藍布面的,也是皮猴兒,可是很普遍,除了有點文雅氣兒之外,并不醒目。媽媽不愿意在穿著上顯出“資味兒”,因此將它深藏箱底。
60年代初時,我家有位親戚經人介紹男朋友,定好要在北京見面,據說那位男士的父親是原國民黨高級軍官,后參加起義,成為某市政協委員。我家親戚臨去見面前,曾找我媽媽借衣服穿,專門來借的就是那件久未用的 “老美皮猴兒”。她穿著去了。我疑惑她的資產階級思想那么頑固,怎么還要穿這樣的資本主義衣服?同時還奇怪她為什么要借這種衣服相親,不怕人家看不慣嗎?我當年自認為聰明作出的結論是,男方是資產階級。可是轉而又糊涂了,那他們為什么還這么猖狂?少年的我,已經滿腦子“極左”了。如今想起來可笑,當時既不懂“統一戰線”,也不懂相親前男女雙方的心理活動,只是一味地“上綱上線”,這就是“文革”前的社會思潮。
70年代時,男性多是一件帶煙色長毛絨領的藍卡其布制服棉襖,間或有人穿件事長式皮猴兒,看上去很新鮮。
80年代中期,忽然一陣油綠半大皮猴兒風繼藍呢子制服后又吹遍了北方城市。這種服裝起始穿,人們覺得很好看,很新鮮,很文雅的。我由此一下子想到我小時所見到的“老美皮猴兒”.它們非常相似,只是后來時興的這種較短,大約身長在膝部以上,還有的更短些。對于改革開放后蜂擁而至的全身呈凹凸方格紋、橫條紋顯得臃腫的防寒服來說,油綠皮猴兒既不太顯眼,又顯得熨帖、別致,先是在知識分子中流行開來。我記得我費了好長時間,轉了幾家大商場,終于買到一件特號的。
僅僅半年多時間,中年男子們幾乎是人人一件,款式、顏色都完全一樣,甚至里面的腈綸長毛絨也都是一色深褐。我二哥買了件,大哥有真羊皮筒子,也特意找人訂做了一件,專門要這個樣子和面料顏色的。單獨看,這種衣服無可挑剔.可是當它布滿大街小巷時,就不免令人產生一種堵塞甚至于窒息的感覺。當知識分子中又興軍大衣時,這種原來顯得比軍大衣“先進”的服裝,反而成了“老土”。再去尋覓它的身影,只能從那些蹬三輪車、擺地攤或是玩兒鳥的老大爺堆里去找了。 一種“氣度不凡”的服裝,就因大家的從眾心理,而使它大大縮短了應有的生命限度。就好像稍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興起的呢子小帽一樣。我記得剛開始,應邀寫過一篇《小帽倩影》,引起人們的共鳴,誰知不久就不分年齡地一人一頂,蒙式也大同小異。我又在后來的文章中寫道:“時裝的特點是有一個臨界線,一旦越過,時裝的生命即告終結,只能以一般服裝而論了,因為它的時新已經被鋪天蓋地所遮掩了。試想,當漂亮 活潑能為年輕女性增添光彩的呢子小帽,被小販們在便道旁兩棵樹干系條繩子掛成一串時,還有什么時裝可言?”
中國人多,中國人在改革開放的前一個十年中,在著裝上還談不到理智,憑著一股追新的盲目熱情,一會兒撲向東,一會兒撲向西。到頭來湮沒了個性,街頭成了黑壓壓的片。全家或親友相聚時,穿著一模一樣,不以此為滑稽,反而以為自己跟上了潮流。這種心理在改革開放后的第二個十年,變得越來越弱了,盡管在90年代初又興起一股女皮革面半大猴兒的時髦風,但很快便消失了。人們一發現穿著上的雷同,即將自己的這件束之高閣了。本來一哄而起為風,習以為常是俗。風是一掠而過的。再有一個原因,時尚風往往是物質基礎所決定的。90年代以來,人們由于在經濟大潮中自然分成幾個層次,再想全國都穿一樣的衣服,那是不可能的了。
90年代的流行風,只歸于青年。青年們拼命追逐潮流,但也注意總流行中的個性化。不能不看到,中國人的著裝觀念在改革開放后變化大,而且越 來越成熟。這一過程應該說是國際交流對中國人著裝觀念的;沖擊與培養。
這以后,防寒服、呢子大衣、皮革大衣等冬裝五花八門,真的是百花齊放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