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總是文化的
犀利哥”就是一個例子。
原以為,“犀利哥”的產生源于現代青年對無拘無束又狂野奔放的一種贊美,但未想到竟會因此釀出“犀利哥服”。仔細看一下,如今衍生的著裝風格是一種散漫的、不講搭配的、故意扮作新貧狀且無視社會規范的。也就是說,這種風格的服飾配套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次出現過。
20世紀60年代末,歐美一些青年由于物質條件充裕而精神生活匱乏,從而刮起一股“嬉皮士”風,不僅舉止上講究我行我素,著裝上也一味地追求怪。自此至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國家的街頭上,總能看到褲腿兒敞開著走的男青年,大號曲別針穿在耳垂上,上衣松垮著有大大小小的洞。
1983年5月,香港理工學院舉行了該院第九屆時裝展,當年獲得冠軍的竟是一款乞丐裝。評審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款衣服有一種濃濃的流浪味道。
在時裝界營造這種反傳統的叛逆精神,并推出“朋克”風貌的無疑要追溯到服裝設計大師維維安·維斯特伍德。她在1973年時于倫敦街頭開創了“搖擺起來”的時裝店,至1977年時,伴隨著“朋克”風的大范圍興起,她索性將店名更改為“世界末日”,后又于1981年創作了怪怪的令人生懼的“海盜服”。
乞丐裝的典型模式是衣服包括帽子不收邊兒,新衣服也要做出蟲蛀狀、火燒痕、最好出現一個個不規則的洞。成年人甚至公務人員的休閑式西服、毛衣上也要補上幾塊其他色料的補丁,而且要補在通常易磨破的肩部、肘部上。
中國改革開放剛剛打開國門時,恰是20世紀70年代末,雖說又過了幾年才普遍流行乞丐裝,可是中老年依然不理解。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因為經歷過三年節糧度荒,過慣了貧困的生活,衣服、襪子破了補上補丁接著穿是常態,在“文化大革命”前后還被認為是艱苦樸素的表現,當年這樣穿是很積極、很無產階級的樣子。改革開放后日子好了,再加上化纖面料不易破,因此人們已不習慣穿補丁衣服了。記得有一組漫畫,一姑娘穿一條有補丁又有洞的牛仔褲走在大街上,旁邊走過的老年人實在看不過去,遂掏出20元錢送給姑娘,要她去買上一條新褲。未想,遭到姑娘白眼,挨了一句罵:“老土”。
20世紀90年代初,巴黎時裝大師圣羅蘭·卡爾拉格裴直接推出“襤褸風格”的時裝,跟著,一位來非洲國家馬里的30歲的設計師以“胡立·貝特”為名推出系列乞丐裝。他的設計思路已經不是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了,干脆從跳蚤市場買來殘次衣服,然后將這些破衣爛服裁剪再制造出新式服裝……
當時人認為,年輕人追求異端,希望放蕩不羈,似乎流露出世紀末一種淡淡的憂傷。可是進入新世紀已經十年多了,為什么波西米亞風遲遲不去,無內衣時裝愈演愈烈?人們一陣兒想回歸昔日的優雅,一陣兒又想擺脫禮儀的束縛,有時突發奇想欲重溫騎士裝的浪漫,有時又想放松一下自我,尋求一種對現實的逃避。總之,人們都想要一個為所欲為的空間,而這樣的空間在服飾形象上很容易找到。可以說,所謂“犀利哥服”是一種服飾語言的調侃,同時是一個時代服飾形象的代名詞或集中了理念的視覺形象。
服飾總是文化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