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衣之變遷史:時尚優雅前行
穿越血與火的歷史煙云,歷經改革與建設的風雨洗禮,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90歲的生日。
中國共產黨自從1921年成立至今,走過了90年坎坷而光輝的道路,從一個只有50多人的黨組織發展成為擁有80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
滄海桑田,神州巨變,90年征程歲月崢嶸,90年發展燦爛輝煌。跟隨著黨的腳步,中國服裝產業留下了不凡的軌跡。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紡織工業面臨極大困境,1949年中國棉布總產量僅占1936年水平的62.2%。對于人民的衣食住行,黨中央極為重視,采取了積極措施,1952年,中國紡織工業生產全面恢復,棉布產量達到38億米,比1949年增長1倍以上,超過歷史最高水平。1953年,我國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紡織工業也開始大規模的基礎建設,至1965年,棉布產量增加到63億米。
中國紡織服裝產業在黨的領導下,發展到今天,從1986年紡織品服裝出口額不足100億美元,到1993年,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創匯產品。再到1994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到355.5億美元,占全球紡織品服裝比重13.2%,成為世界紡織服裝第一大出口國。2005年起,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突破1000億美元,2007年達到1712.1億美元,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貿易大國地位進一步增強。在2009年,中國服裝全行業完成服裝總產量400億件,2009年1到11月,累計利潤總額4158777萬元,出口交貨值30445539萬元。
紡織產業的發展也極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據統計,1949年全國人均棉布只有7尺,農村居民只有0.5尺。到了1982年,人均已經達到30尺。2007年,我國居民人均纖維消費量已經達到14公斤。
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中國服裝產業正是在黨的領導下,在一代代紡織服裝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就了這一偉大的變遷,豐富和美化了我們的生活。
服裝反映著社會的變遷,時尚代表著歷史的風貌。服裝在幾代中國人身上裝扮出一個社會、一個時代、一個國家最真實的影像。90年時間,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在發展,文明在進步,時尚也隨之不斷演變。
從旗袍、中山裝、西裝、布拉吉、舊軍裝,到的確良上衣、蘿卜褲、蝙蝠衫,再到唐裝、吊帶衫、低腰褲,時尚已經走進每一家庭,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天。
建黨90周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站在歷史的節點上,回顧并梳理中國社會衣之變遷,我們確信:新世紀的2011年,一掃90年前歷史的陰霾與自卑,中國時尚已經擎起力量與自信的大旗,踏著文明的節拍,優雅前行。
1921年-1949年 民族特色 海派時尚
關鍵詞:旗袍、中山裝、西裝
張恨水喜歡《啼笑因緣》中“于罩衫下微微露出紅綢旗袍,天真老實中帶點誘惑”的女子;張愛玲筆下“穿著的一件曳地長袍,是最鮮辣的潮濕的綠色,沾著什么就染綠了”的辣嬌蕊等,輕易地就將1921年至1949年的女性著裝,定義在旗袍之上。張愛玲特別在《更衣記》中提到:“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長袍。”而史書記載,自1929年起,時中華民國政府制定的《服制條例》中明文確定,女子禮服分襖裙和旗袍,旗袍被確立為中國女性之“國服”。那時的女子,整日里要穿著的是長及腳踝、平直、合身有余,袖為倒大袖,及小臂中部的傳統旗袍,許是服裝與身體貼合的舒適,所以那時的女子也如斯風韻別致。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末,短短20多年卻是一段旗袍的改良史。20世紀20年代的旗袍還未完全擺脫滿裝和短襖的寬大,而30年代的旗袍已經開始腰身收小,下擺收攏,隨之而來的旗袍開叉成為旗袍改良的明顯標志。1937年后,旗袍的袖長縮至肩下兩寸,幾近無袖,形成史無前例的另一大特色。那時的上海是時尚的主要傳播場所,隨著上海戰事的不斷深入,長旗袍不適合快步行走的缺陷使襖褲和西式女裝逐漸成為主流,褲子采用西式裁剪方式制作,肩、胸、袖的裁剪都較為稱身合體,自腰以下逐漸放松,顯得隨意、舒適。但旗袍畢竟是每個女人心中的那一點朱砂,棄不掉,忘不了,即使流傳到今日,依舊是張愛玲口中最有“靈魂”的物件。{page_break}
那時候女裝的華麗自不必說,男裝的變遷也頗為斑斕。20世紀20年代的男人開始將西裝納入衣櫥,同時長衫、馬褂或馬甲也依舊是國人的常服,尤其老年人在家穿長袍,外套一件小坎肩,出客添換馬褂以示鄭重,腳上仍是布襪、布鞋。而新派知識分子,尤其是青年學生,雖然對西方服飾有好感,終因自己的民族情結和穿著習慣,繼續了“五四”運動時期的穿法,中式長衫上插一管自來水筆,下著西式褲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洋派與傳統的結合,在20年代末期衍生出了最有時代特色的中山裝。作為中國現代服裝史上最成功的民族化男裝,中山裝是最具政治色彩和進步特色的服裝樣式,并伴隨著歷史的起伏跌宕而出現在各個時期。其樣式外觀輪廓周正、結構合理、線條分明、功能性強,具有嚴肅、莊重、樸實的美感,既合乎國民的傳統審美習慣,也恰當地結合了國際現代服裝的審美形式與工藝。整體造型上體現了廣大民眾對民主、平等、革新、進步等社會理想的贊賞和接受。
西服、中山裝及當時的軍服成為那個時代中出席重大場合的禮儀服裝。通常政界人士、洋行職員著西服,軍政官員著中山裝,知識分子中有長衫、長袍的中式打扮,也有西裝打扮。勞動階層的衣著變化不大,基本裝束依舊是中式褂襖和“絻襠褲”。上海、天津等沿海大都市的社會中上層流行拎“司帝克”(stick,手杖)、戴禮帽、吃火腿面包,如果能講幾句英文則更為時髦。
1950年——1970年 簡單實用 色調純樸
關鍵詞:列寧裝 布拉吉 六五式軍裝
新中國成立初年,人們的服飾是新舊并存、中西皆有,但也帶來了服飾審美的極大轉折。樸素衣著成為公認的“時尚”,與“階級”掛鉤的西裝、長衫、旗袍統統隱退。當時的服裝除了固有的美化功能之外,還兼具了表達政治傾向和社會主義國際陣容間牢不可破之友誼的意識形態使命,極具強烈的俄羅斯色彩和革命性。
列寧裝、人民裝、中山裝成為當時最為時髦的三種服裝。灰棉布列寧裝始于延安時代,西服領、雙排扣、雙襟中下方均帶一個暗斜口袋。“做套列寧裝,留著結婚穿”,是當時的流行語。來自解放區的男干部穿灰色中山裝,被老百姓稱作“干部裝”、“人民裝”,人民裝是中山裝的一種變體。
告別了旗袍,但迎來了“布拉吉”。50年代,從前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前蘇聯女子的日常服裝)很受廣大女性歡迎:寬松的短袖、褶皺裙、簡單的圓領、碎花、格子和條紋,腰際系一條布帶。
進入60年代,中蘇關系全面交惡,使曾經風行一時的頗具俄羅斯色彩的列寧裝、布拉吉幾乎一夜之間銷聲匿跡。無論男女,藍灰為主的色調和肥大單一的款式是這一時期中國服裝的主要特點。隨著60年代后期“文革”的開始,中國服裝被淹沒在了一片國防綠的軍裝里,軍服成了這一時期的最高時尚。
典型的“紅衛兵裝”是:舊軍裝、舊軍帽、武裝皮帶、解放鞋、紅袖章、軍挎包,挎包上繡有鮮紅的“為人民服務”字樣,再加上胸前佩掛毛主席像章,手持一本《毛主席語錄》,便是完整的形象。
這一時期還有一特殊的服飾現象——男女同裝,新中國女性開始褪去布拉吉,洗掉粉黛,換上軍裝樣式的藍灰色衣衫。女裝十分單調,均為直線造型,盡量弱化女性性征。除去紅衛兵裝以外,女上裝大致只有春秋衫和中式外衣。式樣為前翻一字領或八字領,四粒扣,領子可開可閉,兩只大貼袋,直筒不顯腰身。
1971年——1980年千人一裝 萌動變化
關鍵詞:老三樣 老三色
文化大革命時期,除了要求思想統一,也要求著裝統一,數年幾乎“千人一裝”,服裝花色基本也只剩老三樣、老三色。老三樣是指中山裝、軍便裝、人民裝,老三色是指藍、綠、灰三色,所謂“遠看一大堆,近看藍綠灰”也正源于此。
自從男女著裝同一化以后,女人愛美的天性被一再壓抑,20世紀70年代,女性們的專用服裝樣式基本還是春秋衫和中式襖衫。中西式棉襖罩衣普遍流行,西式裝袖的中式立領外褂成為女裝最主要的變化之一。其他的變化表現在口袋和扣子上,暗袋、斜插袋、明袋、挖袋等。扣子也由原來單一的算盤扣變化成有機玻璃扣、布包扣、琵琶盤扣等。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人們內心深處的審美沖動噴薄欲出。一些西方的時尚概念和服裝樣式開始傳入。追求美,不再是一種奢侈,一個五彩斑斕的時代即將開啟。{page_break}
1981年——1990年 時尚開啟 盲目追風
關鍵詞:西裝、的確良、蘿卜褲
改革開放以后,仿佛天地間一道廣闊的窗口被豁然敞開,勞動人民在建設祖國大好河山的同時,越發感覺到自我形象的重要,中國時尚第一輪“大爆炸”正是在此時出現。尤其是對當時的年輕一代,西方時尚風潮徐徐吹向中國,迅速使他們對時尚產生了強烈而又矜持的“萌渴望”。
80年代初期,西裝是“萌時尚”的代表物,皮爾·卡丹西裝成為“時尚萌文化”的教科書,也是武裝起中國第一代“時尚紳士”的社交行頭。
而女人的“時尚萌文化”起步于裙裝,連衣裙穿著方便,舒適涼爽,節省布料,這對剛剛開放且還不富裕的中國女性來說,是極佳選擇。連衣裙和白襯衫成為女人們具備時代特色的打扮,衣服上各式各樣的小碎花,則是一種女人表現嬌媚和溫婉的最好符號。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前期,連衣裙是女人衣柜里的“皇后”,而在80年代末,時尚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套裙裝、寬肩大衣是成熟女人的經典裝扮,牛仔裝、蘿卜褲則是少女們的所愛,而黑色腳蹬健美褲更是老少皆宜的“款兒”。
在90年代,蘿卜褲就同80年代的白色碎花的確良襯衫一樣,幾乎家家必備,人人皆有,一時風靡。
這一時期的時尚觀,以相對統一的審美取向為標桿,在那個年代,穿奇裝異服的人,會成為被指指點點的“邊緣人群”。
1991年——2000年觀念改變 接軌國際
關鍵詞:牛仔褲、套裝裙、蝙蝠衫
1995年之后,那些曾經獨霸一時的健美褲幾乎絕跡,蘿卜褲也從獨尊地位,回歸平凡。同時,套裝裙的年齡段被提升,時尚大衣和風衣的年齡段卻在下降。其間,蝙蝠衫、松糕鞋、牛仔褲、超短裙等陸續登場,中國時尚的個性化時代已漸成雛形。
這時候,人們不但不會再看不起“奇裝異服”,甚至連這個名字也摒棄了,那些所謂的奇裝異服,成為人人艷羨的個性化表達,從邊緣走向時尚的主流舞臺。
“內衣外穿”是那個時代的潮語,盡管真正搞清楚什么是“內衣外穿”已經是21世紀的事,但當時的時尚人士對這個概念卻已經“趨之若鶩”。
或許是在內衣外穿的影響下,小吊帶開始風生水起,低腰褲也叱咤風云,于是,露臍裝成為當時最具個性、最前衛的裝束,由此,“性感時尚”也第一次被中國社會所認可并呈現。
這其間代表個性的風潮還有:波西米亞風、哈韓哈日風、雅皮風、波普風、嘻哈風等等,在今天看來,這些流行風一點也不稀奇,因為它們從上世紀末徜徉至今,除了有時會翻新以外,卻從沒有消退過。
可以說,今天的流行潮稱得上是二三十年前的輪回,或者說,今天的人們正在延續上一輩人對時尚已形成的,但還沒有闡述明白的時尚觀。唯一不同的或許只有唐裝,立領、盤扣、斜門襟曾在上世紀末掀起了中國傳統服飾時尚的蓋頭,但很快就偏離了時尚的軌道。
不過,對于這種飽含著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唐裝,或許離時尚潮流就差那么一點點,待到有一天,有識之士能夠突破藩籬,那時王者歸來,輪回即到。{page_break}
2001年——2011年個性多元 環保時尚
關鍵詞:網購
進入21世紀,中國人對著裝的追求更加個性與多元。這得益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網絡時代文化的快速滲透,老百姓們的錢包越來越鼓,并且能夠更容易地接觸到外來文化,讓人們的消費觀與審美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中國人沒有忘記自己的傳統服裝,旗袍、唐裝這些最能代表中國服飾文化的裝束不僅在國內受追捧,甚至在世界范圍內大熱。2001年秋天,在上海舉辦的APEC會議上,與會的各國首腦身穿藍緞、紅緞、綠緞面料的中式對襟唐裝亮相,轟動世界。國際媒體紛紛登載了元首們穿著唐裝的合影,并撰文作相關的服裝評論。可以說,政治家們為唐裝做了一次最成功的廣告。
個性與多元的消費需求,使得服裝不再是御寒的道具,而是一種個人魅力的展現。2000年夏天,吊帶衫首先在深圳、廣州一帶流行開來,到2002年夏天,中國街頭大大方方穿吊帶衫的人已經比比皆是,直到現在,吊帶衫依然是女性夏季的必備單品。與此同時,歐美流行的露臍裝、超短裙、低腰褲等都成為非常時髦的物件。
除了吸收歐美的著裝文化,“韓流”也是這個時段的一大特征,這股風潮興起于2000年初,到2006-2007年的時候達到頂峰狀態。其時,國人迷上韓劇,跟著劇中人一起哭笑的同時,也欣賞著里面的漂亮時裝。“韓味”總給人“小女人”的感覺,追求優雅的同時加入了少女情懷,能讓人看起來更年輕,所以不僅僅是年輕人,就連中年阿姨都禁不住誘惑。
近幾年,中國人在消費上開始關注健康與環保,他們更愿意選擇一些棉、麻、竹纖維等環保材質的服裝。
到了2010年,隨著快時尚時代的真正到來,網絡購物成為新的流行詞,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意識到:服裝如手機,從買來的那一天起就開始貶值,時尚程度越高的產品貶值越快,保值的最好方式是小投入和快速淘汰。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寧可多買幾件時尚的“便宜貨”,也不愿意買一件含金量很高但價格不菲的服裝。
在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曾經的奇裝異服變得再普通不過,穿在街上,不會再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你。人們衣柜里的服裝款式多姿多彩,在穿著搭配上也變得更加“隨心所欲”——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只要自己高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