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服飾文化之夏商周的服飾概述
1.玄端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為國家的法服,天子平時燕居之服。諸侯祭宗廟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廟,叩見父母也穿這種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長都是2.2尺,正幅正裁,玄色,無紋飾,以其端正,故名為玄端。諸侯的玄端與玄冠(委貌冠)素裳相配,上士亦配素裳,中士配黃裳,下士配前玄后黃的雜裳,并用緇(黑)帶佩系如裳之色的畢。
2.深衣
一般用白布制作,深衣是上衣與下裳連成一起的長衣服,但儒家學者為了繼承上代傳統觀念,按規矩在裁剪時仍把上衣與下裳分開來裁,然后又縫接成長衣,以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度。下裳用6幅,每幅又交解為二,共裁成12幅,以應每年有12個月的含義。這12幅有的是斜角對裁的,裁片一頭寬、一頭窄,窄的一頭叫做“有殺”。在裳的右后衽上,用斜裁的裁片縫接,接出一個斜三角形,穿的時候圍繞于后腰上,稱為“續衽鉤邊”。
這種款式就像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西墓出土的那種“曲裾”袍的樣子,但具體的裁法,書上的說法也不一致。據《深衣篇》記載,深衣是君王、諸侯、文臣、武將、士大夫都能穿的,諸侯在參加夕祭時就不穿朝服而穿深衣。在儒家理論上,說深衣的袖圓似規,領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繩,下擺平衡似權,符合規、矩、繩、權、衡五種原理,所以深衣是比朝服次一等的服裝。庶人則用它當作“吉服”來穿。深衣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
3.袍
袍也是上衣和下裳連成一體的長衣服,但有夾層,夾層里裝有御寒的舊棉絮。如果夾層所裝的是新棉絮,則稱為“繭”。若裝的是劣質的絮頭或細碎枲麻充數的,稱之為“缊”。在周代,袍是作為一種生活便裝,不是禮服。軍隊的戰士也穿袍。《詩·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是描寫秦國軍隊在供應困難的冬天,共同合披袍服克服寒冷的詩篇。
4.襦
襦是袍式之短者,即比袍短一些的棉衣。如果是質料很粗陋的襦衣,則稱為“褐”。褐是一般百姓穿的粗布短衣。《詩·豳風》:“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5.裘
我們的祖先最早用來御寒的衣服是獸皮,用獸皮作衣已有幾十萬年的歷史。原始的獸皮未經硝化處理,皮質硬而且有臭味,商周時不僅早已掌握熟皮的方法,而且懂得各種獸皮的性質。例如天子的大裘采用黑羔皮來做,貴族穿錦衣狐裘,《詩·秦風》:“君子至止,錦衣狐裘。”狐裘中又以白狐裘為珍貴,其次為黃狐裘、青狐裘、虎裘、貉裘,再次為狼皮、狗皮、老羊皮等。
狐裘除本身柔軟溫暖之外,還有“狐死守丘”的說法,說狐死后頭朝洞穴一方,有不忘其本的象征意義。天子、諸侯的裘用全裘不加袖飾,下卿、大夫則以豹皮飾作袖端。此類裘衣毛朝外穿,天子、諸侯、卿大夫在裘外披罩衣(裼衣),天子白狐裘的裼衣用錦,諸侯、卿大夫上朝時要再穿朝服。士以下需人無裼衣。{page_break}
舄履
商周時代男女穿的鞋子是一樣的,周朝政府設“屨人”來管理王和后的鞋子,它們有赤舄、黑舄、素履、葛履種種形式。屨是單底的,舄是雙底的。屨是牙底相接處所鑲的赤色或黃色縫條。句是屨和舄頭部的鞋鼻子,國王的雙底鞋--舄可分三等,赤舄為上,白舄、黑舄次之。王后的雙底鞋以玄舄為上,青舄、赤舄次之。王后穿鞠衣、展衣、褖衣時則穿單底的屨。素履用白絲綢制作,葛履用葛布制作,是夏天穿的鞋子。
軍戎服
商周時期的軍隊已用銅盔和革甲等作為防身的裝備,來武裝指揮官和執行攻堅戰術的部隊。目前考古發現的有商代銅盔、周代青銅盔和青銅胸甲。周代有“司甲”的官員,掌管甲衣的生產。由“函人”來監管制造。分為犀甲、兕甲、合甲三種,犀甲用犀革制造,將犀革分割成長方塊橫排,以帶絳穿連分別串接成與胸、背、肩部寬度相適應的甲片單元,每一單元稱為“一屬”。
然后將甲片單元一屬接一屬的排疊,以帶絳穿連成甲衣,犀甲用七屬即夠甲衣的長度。兕(野牛)甲比犀甲堅固,切塊較犀甲大,用六屬即夠甲衣的長度。合甲是連皮帶肉的厚革,特別堅固,割切更困難,故切塊又比兕甲更大,用五屬即夠甲衣的長度。《考工記》說犀甲壽百年,兕甲壽二百年,合甲壽三百年。盔帽最先以皮革縫制。青銅冶煉技術興起以后,出現了銅盔和由銅片串接或銅環扣接的銅鎧甲。用銅片串接的叫片甲,用銅環扣鎖的叫鎖甲。甲衣也可加漆,用黑漆或紅漆以及其他顏色。
在甲里再墊一層絲綿的稱為練甲,穿甲的戰士稱甲士。甲衣外面還可再披裹各種顏色的外衣,稱為衷甲。由各種鮮明的顏色的衣甲和旗幟,組成威嚴的軍陣。色彩不但可以助振軍威,激勵斗志,而且也便于識別兵種及官兵的身份,有利于軍事指揮。此外,商周時期的銅盔頂端往往留有插羽毛的孔管,古時往往插鹖鳥的羽毛來象征勇猛。因鹖鳥兇猛好斗,至死不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