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服裝企業的“走轉改”
“服裝廠就是這么“牛”:非熟練工不要,正式上崗前還必須通過考試。即使這樣,來應聘的女工還是絡繹不絕。
“你們也是來紅楓服裝廠考試的啊?雖然要求嚴格了些,但工資還是蠻高的,大家都來試試看啊!”還沒進入廠區就聽見三三兩兩結伴應聘者的對話。記者好奇地跟了進去。
應聘地點設在一個不大的會議室里,早已被前來應聘的女工擠滿了。負責招聘的技師王珍介紹說,“我們不缺普通工人,就是要挑選更好的技術工。”據悉,今年前后他們已經招聘了300多人了,這已經是第三批了。
“挑選工人這事擱在以前根本想也不敢想,能招到人就已經不錯了。”服裝廠負責人沈春宏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廠子現在之所以紅紅火火的,得益于我們及時“走轉改”啊!
“走”,就是進行產業轉移。“我們廠之前設在無錫新區,專做服裝代加工,出口到國外。可是無錫像我們這樣的企業有1000多家,招工壓力特別大。”沈春宏說,為了企業的發展,他們將企業從缺少勞動力的無錫遷往東臺。蘇南蘇北用工差異是很大的。“以前廠里一般就60人,工資待遇高不說,人員流動性還大,這也使得產品質量無法控制。而現在廠里平時最少也有80人,訂單多時則要用到150人。雖然工資和蘇南差不了多少,但這里能留住人。”“產業轉移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了。”沈春宏感慨地說,我們現在不僅擺脫了缺人的困擾,還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同時也贏得了市場的口碑。
沈春宏的話記者在車間里得到了印證。“聽在蘇南打工的那些小姐妹說,她們每月的工資也就2500元左右。而我們在家門口干活工資也能拿這么多,還有保險交,都快趕上這兒的公務員了,所以我們也樂意跟著老板干。就是最近的訂單太多,忙死我們了。”正在趕活的女工孫立踩著縫紉機頭也不抬地說道。
訂單太多?記者聽后不由一愣。受日美等國經濟不景氣以及當前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的影響,國內中小出口企業的日子相當不好過,很多加工企業因為沒有訂單,不得不停產了。在一旁的沈春宏肯定了孫立的說法,“受金融危機影響,雖然今年40萬件的訂單比往年的60萬件少了很多,去年每季起碼有10個款式,而今年才五六個款,但和其他服裝企業相比,我們已經很幸運了,訂單排到了明年2月份。” 沈春宏說。
在回答記者有關廠子的經營之道時,沈春宏說,這和之前說的產業轉移密不可分。“生產隊伍穩定了,加上嚴格的把關審查,我們廠生產的服裝質量在圈類得到一致好評,要求簽單的客戶自然也多了。”
同時,針對國際市場的變化,紅楓及時調轉船頭,“轉與改”。一轉目標市場。今年雖然來自美國和歐盟的訂單在下降,但南美、南非和澳大利亞等地區和國家的訂單還是與往年持平。因此,他們調整了目標市場,轉戰南美等地。他舉例說,“出口日本的一件短袖利潤假如是一塊錢,那么出口到南美就可賺到一塊二。”業內人都知道,日本對進口的服裝要求極嚴,加上日本又是美單歐單的中間商,所以出口日本的服裝費時費料不說,中間利潤還很低。而出口南美、南非的服裝要求相對寬松,為此他們加大開拓新客戶的力度,爭取了利益最大化。
二改經營思路。“我們不僅緊盯國外市場,眼睛還要向內看,做內銷。內銷這一塊我們已在進行中。” 沈春宏感嘆地說,“這個行業真的是越來越難做了。不斷上升的加工成本對于我們這個"國際加工廠"是個巨大的考驗。”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一件成衣獲利5美元,扣除25%人員工資和17%的增值稅,就剩2.1美元。再扣除運輸、電費等成本和原材料價格因素的影響,他們能獲5%的純利就已經不錯了。紅楓雖然訂單多,但也只是能勉強經營,與他相識的不少同行就因為入不敷出而關門歇業。
另外,越南、老撾、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的加工成本比國內低很多,國外不少訂單都流入了這些國家,行業大不如從前了。為此,沈春宏已著手減少國際代加量,轉做內銷。
多年的代工經歷也讓沈春宏意識到自有品牌的重要性。目前,他已經在高薪招募有能力的設計師,廠里內部也在培育自己的設計力量。品牌名稱和標志也在進一步策劃之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