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發涼帽與“十八鑲滾”的陳舊繁縟
最初的十年恰是滿清王朝最后的十年。庚子之變促使清政府從政治上作了些許改良,但服飾方面依然固守其舊,基本上保持著二百年前的規矩,其中以男人辮發和官吏們的頂戴花翎最為典型。以至于,長辨的男人和官兵的涼帽幾乎構成了西方人對遠東中國人長期以來的偏執印象。
男子常服的主要形制是長袍、馬褂、常服。有對襟、大襟和缺襟之別,缺襟又稱“琵琶襟”,是典型的滿式衣襟樣式。馬甲,亦稱“坎肩”或“背心”,男女皆著。馬甲的門襟有大襟、對襟、琵琶襟和一種正胸前一排紐扣的馬甲,扣十三粒,稱“巴圖魯坎肩”,滿語為勇士坎肩。到清末成為普遍外穿的衣著,其鑲邊滾邊和刺繡工藝甚為考究。
與男子不同,清代漢族女子因了“男從女不從”的規定,可不隨滿俗,滿漢兩族婦女基本保持本民族服裝形制。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漢婦女的服裝樣式、裝飾及審美趣味卻漸漸相近、相融,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清式女裝。漢族女裝早已脫離明代樣式,并吸收了滿族女裝的元素,大多為上衣下裳(或下褲)式。上身穿襖、衫,通常為右衽大襟,長至齊膝或膝下,寬袖而衣身左右開衩,“務尚寬博,袖廣至一尺有余”。
詩禮人家女子從早到晚,務必著裙。顏色以紅為貴,孀婦則黑裙,上中人家多以絲織品為材料。裙子系在上衣內,裙前面無褶處,稱作“馬面”,可繡飾各種花鳥魚蟲祈福紋樣。清末婦女也有穿褲口寬大的灑腳長褲,用色彩長汗巾在腰間系扎,垂露衣外,以為裝飾。20世紀初還流行過一種高立領,領高至雙耳,遮住面腮,這種呈蚌殼式的衣領,又稱元寶領或被人揶揄叫“朝天馬蹄袖”。
滿族婦女多穿本民族傳統服裝——長袍,亦稱“旗裝”。衣袖較漢女裝窄,至清末袖口平而寬。通常在袍外穿馬甲,領口、衣襟及袖端多有鑲滾、刺繡、花邊等,相當華麗。滿族女裝最有特色的是一“頭”一“腳”。頭上時興梳兩把頭,上飾扁方(又叫旗頭),黑色扁方上常用大朵絨花裝飾,到晚清發展成高大的“大拉翅”。滿族婦女天足,穿花盆底鞋或馬蹄底木質高底緞面繡花鞋。
清末女裝重裝飾,促使刺繡、鑲滾等縫紉技藝發展至頂峰,極近歐洲洛可可纖細、華麗、繁縟的風格。清末,為了更大面積的裝飾,女裝衣緣越來越闊,花邊鑲滾愈滾愈多,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甚至發展到所謂“十八鑲滾”。而于中外歷史上,服飾的華麗繁復與朝代的腐朽沒落有著必然的聯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