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人物服飾形象:飛天云帶禪花
飛天——云帶禪花
飛天源于古印度,為佛教八部護法神之一。是佛和菩薩的侍從,是供養佛和菩薩的伎樂人,所以《洛陽伽藍記》校注中說:“飛天伎樂者,諸天侍從也。”天欲作樂,或當佛講經之時,她凌空飛舞,有的侍從護法,有的奏樂,有的歌詠,有的舞蹈,有的散花,有的持物供養……故飛天又視為佛國天宮的侍從和歌舞。
伎樂,又作伎樂,原指音樂,后來也有樂舞的成分。《法華經·序品》中云:“香花伎樂,常以供養……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蕭、笛、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隨著佛教的傳入和發展,飛天也逐漸中國化了,并且和中國本土的道教中的“飛仙”混為一體。在我國古代,飛天還有“飛仙”、“天人”之稱,在佛教中又有“乾達婆”、“緊那羅”等名稱,“乾達婆”、“緊那羅”原來都是伺候帝釋天的音樂之神,一個奏樂,一個唱歌。他們各有一族,男女老少都有。在早期南亞次大陸佛教雕塑中,他們就常作飛行姿態在佛的上方出現。到了西域,他們插上翅膀,這就是原始的飛天,是佛家伎樂供養之神。漢化佛教將其翅膀取消,單純靠云氣烘托,衣角、飄帶飛舞,就在石端飛翔,這就是漢化的飛天。
早期的飛天外形與菩薩相似,體形較短,身上佩帶的瓔珞較少,袒露著上身,大多排列成條狀,也有以單個的形式出現,外形有天女相,也有天男相,有的手持樂器,有的手捧花缽散花,顯得粗獷奔放。
到北魏時期,飛天的形象變得飄逸起來,外形為褒衣博帶,面相方瘦,胸部挺健,雙腿呈前后蜷曲之勢,長裙把足部裹住,升騰的帔巾呈銳角之狀。
北周時期,飛天形象呈多樣化,外形除菩薩型外,又增加了力士型和裸體型,帔巾飛揚于肩后,線條較粗獷簡練,并常常裝飾在壁的最上端,成排的飛天在描花欄桿后面載歌載舞。
唐代,是飛天形象發展的高峰,不僅數量多,而且藝術價值也最高,使飛天形象真正成為東方美神。這時期的飛天造型有婀娜娜苗條和流暢豐腴之分。初唐時顯得苗條柔美,婀娜多姿,而到盛唐則豐腴典麗,雍容飛動。其上身半袒,姿態靈動多變,帔巾飄帶隨飛天動勢而凌空飛騰,多呈“s”型翻卷。
五代以后,過長的帔巾和飄帶反而給人一種身輕帶重的滯落感,靈動飄逸的感覺被大大減少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