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褲 男人身上的精神寄托
追溯牛仔褲的歷史,就像翻開了一部美國發展史,從淘金熱到二戰,其間每個片段都能找到牛仔褲的身影。
淘金者工作服
說起牛仔褲,無可避免地就要提到1849年美國那次淘金潮。當時第一批踏上美國大陸的移民,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不得不拼命地工作。淘金者,無論成功與否,都需要一條耐磨的褲子。于是,人們開始以搭帳篷、馬車篷用的棕色帆布制作褲子。當帆布用光之后,他們開始采用藍色粗斜紋棉布。這也就是現在牛仔褲的雛形。剛開始時,由于褲子的接縫是縫制的,非常容易裂開,于是人們想到用銅質鉚釘來加固褲縫,并大獲成功。這不但加固了褲縫,也為這種為工人階級創造的制服平添了幾分略帶人文氣質的雄性氣概。
1850年,Levi Strauss創立了藍色,成為了勞動力的象征。
流行于世界的藍色
在人們的印象中,經典的牛仔褲應該是這樣的:靛藍色、純棉斜紋布、臀部緊身、中低腰短襠設計、褲腿略小、貼袋、釘標牌等裝飾。然而,最早的牛仔褲并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牛仔褲的設計也是幾經變革,在1905年才最終確立牛仔褲現在五口袋的設計,而在一戰時期,由于物料短缺,最終用拉鏈替代了前襟的紐扣,Lee設計出第一條使用拉鏈的牛仔褲。形成了今日牛仔褲的風貌。同時牛仔褲的穿法也發生了改變。起初所有牛仔褲的褲管都會預留幾厘米的翻邊,以便獲得真牛仔的穿著效果。因為真正牛仔都會翻高褲管以露出昂貴的高腰牛仔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制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戰后士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的牛仔褲在當地限量發售,由于這種褲子美觀、實用、耐穿,又價格便宜,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于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制造商紛紛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各地普及、流行開來,成為民用的成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