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裝服飾特點:肥腰、長袖、大襟
藏族服裝具有悠久的歷史,對藏族服飾的研究必然促進、加深對藏族的形成及文化發展史的研究。
肥腰、長袖、大襟是藏裝的典型結構。牧區的皮袍、夾袍,官吏、貴族的錦袍及僧侶在宗教節日活動中的服裝具有這種特點。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區的“對通”(短衣)也有此特點。至于工布地區的“古秀”,其基本結構也是和肥腰、大襟的袍式服裝相近的。只不過它的結構比袍類更簡化了,這種服裝不但省去了袖子,而且把衣襟和前身合并一起了。
藏族服裝結構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裝束。穿直統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帶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用品。腰帶和靴子又是附著飾品的主要穿戴。各種樣式的“羅松”(鑲有珠寶的腰佩)系在腰帶上垂在臀部,形成各種各樣的尾飾。各種精美的“止窮”(類似匕首)也都系在腰帶上。
藏裝是什么時候形成的呢?目前我們看到的直接描繪同藏族服裝相似的羌人服飾在晉寧石寨山戰國、西漢時期墓葬群中出土的青銅器人物圖像上可隱約見到。石寨山青銅器上有近三百個人物圖像。其中有一部分辮發者。這種服飾特點是:男女均頭梳雙辮,都穿一種有直條紋的衣服,或毛皮披風并且袒露一臂或雙臂,頭部有發飾。據遠古史的研究和考古發現證明,古時,川、青、甘、新疆等地是羌人活動的地區。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原始社會公墓,在初步試掘中有古代干尸出土。
經國家文物單位用碳14測定結果,大致肯定古尸距今已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古尸土時,頭發梳成許多條辮子,部分死者穿戴的服飾仍然完好。男尸往往頭戴氈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長皮褲,腳穿長統皮靴,靴筒外還用毛織帶腿,所不同的是皮靴上有時還附以小件銅制裝飾品,各色毛織物的色澤也很鮮艷,它們大多是以紅、綠、褐、黑等色彩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條,非常美觀大方。這些都是具有相當水平的毛織工藝品。從古尸的服飾來看,一些基本特征,如身穿毛皮大衣、毛布長袍,腳穿長筒靴,毛織帶腿,腰間束帶,佩有小銅刀等等,和藏裝有十分近似之處。從歷史記載中看,西藏地區的發羌、唐牦等部與祖國西北地區的各部、族之間長期直接往來,關系密切。古尸服飾基本特征同文獻記載的羌人發型相同。因此可以推斷,早在公元前11世紀前后,藏族的服飾,可能就已具備了現代藏族服裝的基本特征了。
后來由于居住西藏各地的部、族的互相交往以及其他諸因素的影響,藏族服飾又在不斷演變、發展和豐富了。
西藏服飾藝術除服裝鞋帽外,首飾同樣以豐富的種類,各具特色地為傳統的服飾文化增添著耀眼的光彩。
首飾的概念在漢文化中一般是作為人體和服裝的“點綴”,而在藏文化中,尤其對女性而言,用“渾身披掛”四字更為貼切。各類首飾與其掛件遍布全身。頭上佩的簪子、發卡、骨環、玉磐、發珠飾鏈及各類耳環等;胸前戴的項璉、珠飾、托架(遠古金屬圣物)、嘎烏等各類護身飾件;腰上系的圖紋腰帶、金屬腰帶、懸掛的火鐮、腰包、奶勾、藏刀、海貝、小鈴等一大批精美飾件;手上戴的各類戒指手鐲;背后披掛的氆氌五彩飾帶,以及各類金銀珠寶。阿里地區的婦女甚至以珊瑚、瑪瑙在脖子上進行美化裝飾。這些首飾掛件均為西藏民間工匠以手工精制而成,尤其對金銀珠寶的選料和制作頗有獨到之處。
如藏東德格的金屬工藝,對金銀的加工處理和藏刀的圖紋鏤刻上,在整個藏區有很高的聲譽。以裝飾為目的的首飾、掛件,藏族十分看中其藝術性與文化性,并十分善于將生活中的動物、植物以及理想中的吉祥物衍變為圖紋在首飾中出現,并隨著社會的發展,有的圖紋已成為社會各階層與職業范圍的標識,更為突出的是宗教文化給予圖紋的強烈影響,以及藏民族對首飾掛件所賦予的宗教觀念。如宗教文化中“噴焰三寶”、“十項自在”、“雙鹿法輪”、“鵬鳥”、“水龍”和眾多的宗教符號,均以各種形式給予采納、應用。苯教推崇的數字“九”已成為珠寶圖紋的最吉祥數字。藏族對綠松石的喜好和廣泛應用,不僅因其艷麗,據說還是神的賜予。
西藏傳統首飾的表現形式,取決于藏民族的思想觀念、社會形態,以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尤其是傳統的游牧生活,更需要將全家,甚至幾代人所積累的財產轉化為珠寶首飾滿身披掛,而四處搬遷去尋找水草豐盛之地,既安全又方便。所以藏民族所穿戴披掛的不僅是服裝飾件,而且是一筆巨大的財產,顯示的不僅是美,而且象征著豪華與富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