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我國傳統服飾色彩文化的演變與特征
認真研究、挖掘和弘揚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對于正確認識中華民族悠久而又豐富的服飾色彩文化寶庫,正確評價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在世界服飾色彩文化中的地位,把握中國服飾色彩文化的精髓,進一步推動我國服飾色彩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促進世界服飾色彩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一、 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的演變
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它植根于古代,存在于近、現代,既有民間。民族服飾色彩,又有宮廷、宗教服飾色彩,同時它又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是附屬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是中國社會服飾主體審美觀念的藝術的表現。縱觀中國服飾史,其色彩內涵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和服裝的離異而演變的,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特征。
1、自然色彩
自然色彩是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的最初形態。它以自然現象對遠古人民的
直接反映與人們對它的直接感知為特征,在我國至少延續了13000多年。斗轉星移,日月生輝,自然色彩給予古代先民靈感與啟示。從普照萬物的太陽到給予人類溫暖的火種,以及動物殷紅的血。紅色,對于原始人類不啻于溫暖、食物、安全、希望和生命,因此受到莫大的崇拜和敬仰,紅色自然就成為原始人類最關注的色彩。考古發現證明,紅色是中國人也是人類最早制造和使用的色彩,它得益于中國當時發達的石器制造技術,這種以赤鐵礦為原料,經研磨而成的顏料,是原始人類最熟悉和容易找到及制造的,當紅色一經被人類關注并掌握,就被用于原始生產和生活之中。從北京山頂洞人遺址的被染成紅色的礫石、獸牙、海貝等裝飾品,以及撒在山頂洞人的遺骨周圍的紅色粉末就可得到證明。原始人對其他色彩的感知和使用也同樣直接取于自然,除了直接取于其他顏色的礦石原料外,就是直接取于植物,如用植物不同顏色(黑、白、紅、綠、黃)的汁涂身、紋身或染服飾材料,以此來表示什么。這種直接取于自然取于自然材料顏色的自然色彩是最初服飾色彩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征,從當代中國的許多少數民族的服飾色彩文化中都還可找到起雛形。
2、封建色彩
封建色彩是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的第二個形態。它是以等級標識為主要特征,在我國延續了一千五百多年。當古代中國告別了愚昧與野蠻,進入了文明的階級社會之后,服飾色彩又成為奴隸及封建等級制度的重要標志之一,被賦予了倫理的特定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當作尊貴的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貴族才能使用。《考工記》記述了當時的貴族服飾色彩是:“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黻,黑與青謂之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還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五常與五神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如商以金德玉,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每個朝代都以其中一種顏色作為代表性的色彩。到了以血緣為紐帶、按宗法族制保持嚴格等級制度的中國封建社會中,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權力等級差別的標志與象征。從西周開始直到明清,歷代制定的輿服制度,從皇帝到諸臣百官的服飾色彩及紋樣均有等差。封建社會中期以后,規定愈加明確詳細,如《宋·輿服志》關于文武百官服飾顏色的規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緋,五品淺緋”,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了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色彩的本來意義,被賦予了皇權神授和社會地位等級差別的標志與象征等政治倫理的意義,對服飾色彩的使用方向與范圍有了特定的意義。{page_break}
3、近代色彩
近代色彩是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第三個階段,它是以民族吉祥意象為特征的
“多彩”階段,這個階段雖然時間不長,經過了不到100年的時間,但它帶來的變化卻是“翻天覆地的”。中華民族經歷了數千年封建等級的壓抑之后,隨著近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市民階層的活躍,最終形成了以社會下層民眾審美意識及情感意念為主體的,整合了封建上層貴族意識,并滲透了道教、佛教以及近代資本主義思想的中華民族共同的吉祥意念,諸如福、祿、壽、喜等主題,及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吉祥圖案。與之相適應的服飾色彩文化也必然表現為吉祥喜慶,濃郁艷麗,趣味盎然,主題鮮明突出。“紅紅綠綠,大吉大利”。人們為了達到喜慶吉祥的視覺效果,色彩講究艷麗明快,追求火爆熱烈,成為中華民族近代服飾色彩文化的最鮮明特征。比如當新春來臨之際,闔家團聚之時,鮮明的唐裝與紅紅綠紗的剪紙、對聯、福字、門神、年畫及爆竹相呼應,這種喜慶熱鬧的氛圍是近代中國服飾色彩文化最典型的寫照。
二、 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的特征
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出于對自然色的無限崇拜、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和對吉祥如意的熱烈追求,呈現出了熱烈明快的色彩風格,形成了以艷麗為美的表現特征。它既追求強烈明快、喜形于色的對比,雙講究色彩的和諧統一。色彩的整體效果既艷麗明快,又賞心悅目;既簡單大方,又熱鬧火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色彩表現形式。
1、以原色表現為主
以原色表現為主是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的第一特征
為美,表現在服飾色彩上,就是以原色為主,原色既飽和又鮮艷。紅、黃、藍三原色加黑白兩極色構成的五方正色,奠定了中國傳統復數艷麗的基本色調。比如商代崇尚的白色,周代崇尚的紅色,秦代崇尚的黑色就是典型的例證,幾乎每個朝代都以一種顏色而且是一種原色作為代表性的色彩。之所以出現上述情況,與中國的傳統色彩觀有關。五色被定為正色,并象征尊貴和權威,是因為唯五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純正的顏色,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然而五色相混卻可得到豐富的間色。這樣,在絢麗多彩的世界中,唯五色(原色)獨尊,五色為本源之色,正色與間色的確定,這不僅服務于當時奴隸、封建階級的禮制,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色彩科學的基本規律,并奠定了中國古代五色體系和美學思想的基礎。正因為如此,漢代之后直至明青和近代,隨著科學文化的進步,顏色來源的不斷擴大,所使用的顏色到明清代已達數百種之多。然而,色彩數量的增加并沒有改變中國傳統色彩的基本格調,而且表現得更加豐富和系統化。形成了以原色為主的成熟而完整的色彩表現形式。{page_break}
2.以純色對比為主
以純色對比為主是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的又一特征
化不但喜歡使用原色,而且還喜歡將對比或互補的純色配合使用,從而達到強烈對比的明快色彩效果。如在民間藝人中流傳的配色口訣:紅靠黃,亮晃晃;紅間綠,花簇簇;粉籠黃,勝增光。。。。。。在民間過年穿著的服飾中紅、綠、黃、藍的對比配色,以營造年節的火爆喜慶和吉慶有余的氣氛;歷代宮中特別是明清以來的服飾,尤為皇帝、貴妃的服飾,更以黃、綠、紅為主色搭配,更顯得豪華和霸氣。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追求高純度、強對比,如果說以巴洛克和羅可可為代表的西方近代服飾色彩主要是從調和中錄求美的話,那么明清及近代的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則主要是以對比中錄求美,是一種陽剛之美,一種東方的大氣之美。
3.在對比中求和諧
在對比中求和諧是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的另一個特征。中國傳統服飾色彩以艷麗為美。艷與麗分屬于兩個不同的概念,艷是達到麗的基礎,但決不等同于麗,如果純色搭配的不好,不但不能達到美麗悅目的目的,反而會造成過分刺激和不和諧的相反色彩效果。這就是中華傳統服飾色彩文化所要追錄的另一個特征——和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