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佤族服飾文化
一、民族概況
佤族有35.1萬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耿馬、雙江、鎮康、永德、瀾滄、盂連等地,其中西盟、滄源兩個佤族自治縣就有18萬多人,部分散居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在佤族地區普遍流傳著“司崗里”的傳說。西盟地區的解釋,“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很早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傳說從石洞里最先出來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離西盟縣城以西約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視為“圣地”。而滄源地區的佤族解釋“司崗”是“葫蘆”,“里”是出來,意即人類從葫蘆里出來的。佤族過去普遍相信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把木鼓當作靈物崇拜,認為敲木鼓可以通神靈,驅邪魔,降吉祥。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佤族從事農業為主,喜飲酒、嚼檳榔。嚼檳榔使許多人染成黑齒赤唇,以此為美。
二、特色文化
過去,佤族一年里的宗教祭禮活動從祭水開始,旨在祈求保證人們有水吃用和來年風調雨順。祭水時,全村男子參加,由祭司為新引來的水祈禱,并接第一筒水,接著用第一筒新水在負責管水的窩朗家煮飯。有的家庭為了祈求自家有水用,還單獨舉行祭祀。除祭水,每年還以村寨為單位舉行古老的取新火祭典。在滄源縣糯良地區取火,擦出新火時鳴土炮慶賀,然后拿點燃的火把到家里升火。此外,播種、狩獵等都要舉行燒砍祭祀,遇自然災害,則剽牛舉祭。解放前,佤族最重大的宗教活動是“拉木鼓”、“砍牛尾巴”和“獵頭祭谷”。
佤族養蜂比較普遍,但養蜂方法十分特別,先用一段掏空的圓木,兩頭封口,留出數個小孔,供野蜂進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釀蜜,每年割2、3次,與其中蜂蛹一起食用。此外,佤族普遍喜飲酒,喝苦茶。所飲用的酒都是自家釀制的“泡水酒”。常飲泡水酒不但于身體無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幾十年佤族才開始飲用燒白酒。佤族更愛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濃,幾乎成了茶膏。苦茶雖然味苦,但喝后有清涼之感。對于處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嚼檳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時勞動休息或閑談,口中都嚼一塊檳榔。所嚼檳榔都是用麻櫟葉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據稱嚼檳榔有健齒作用。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碓舞”等。“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page_break}
三、服飾聚焦
(一)佤族服飾的特點
佤族因居住地區不同,服飾也不完全相同。與漢族雜居 或受漢族影響較深的佤族,其服飾已和當地漢族沒有多大區別,與傣族雜居或受傣族影響較大的佤族,其服飾則接近傣族。西盟地區佤族的服飾較多地保留了佤族原來服飾的特點,男子用黑布或紅布纏頭,穿無領短衣,褲子短而寬,手戴銀鐲穿耳,戴黑、紅線穗,青年男子頸帶竹藤圈。女子穿紅、籃或黑色無領上衣和各色條紋的裙子,頭戴銀(或蔑)箍,耳墜銀耳筒或大圓耳環,頸際飾一至數個項圈和數條項鏈,腕上戴一至數個銀鐲,指戴銀戒指,有的在小腿和腰間系藤圈。男女皆跣足。天冷時,男女皆披麻被單或棉毯,睡時當被,圍火而寢。天熱時,男女穿著皆十分簡單。
過去,佤族男子喜紋身,其中多數在胸脯刺牛頭,手腕刺鳥,腿上刺山林,反映佤族對自然的崇拜。佤族男子外出時常背個花掛袋,佩帶長刀或槍,既可自衛,也作打獵和生產工具用。佤族衣物所用棉布、麻布等,均能自紡自織。
男子服飾
佤族服飾有地區差異,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的無領短款上衣,下著黑色或青色的大襠寬筒褲,剪發。用黑、青、白、紅色的布包頭,喜歡戴銀鐲,佩竹飾,出門肩挎長刀、掛包。女子多穿貫頭、V形領緊身無袖短衣,下穿紅、黑色橫條紋的筒裙,披發,佩戴銀、竹、藤制飾物,喜歡用竹或藤做成圈狀飾物裝飾在頸、腰、臂腿等處。男女老少都喜歡佩用極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掛包,男女青年還用作愛情的信物。服飾原料多為自制的棉、麻土布、染成紅、黃、藍、黑、褐等色,配上各種色線,織出各種各樣美麗的圖案。
佤族婦女都從事于家庭紡織。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家庭紡織滿足不了他們生活的需要。長期以來,佤族缺少衣穿是很普遍的現象,有的婦女只穿一條麻布裙,有的男子只有一塊遮羞布。他們較普遍地穿上衣服是解放后的事。男女皆赤足,不穿鞋子,也不會做鞋子。
男子剪發,頭纏包頭。包頭巾有黑色、白色和紅色。男子穿短衣,褲子短而肥大,尚黑色。 男青年一般領上戴有竹藤制的項圈,少數富有者戴銀項圈和銀手鐲。有的男子還穿耳紋身。
婦女服飾
婦女的服飾,各村寨不同。岳宋婦女上身著披戶,裙子長而大。馬散婦女上身穿無領短衣, 裙子稍短,小腿上縛有裹腳布。芒杏、翁戛科等寨,因受拉祜族影響,上衣近似拉祜族,裙子與岳宋同。中課、永廣等寨,上衣與拉祜族和漢族相似,裙子與馬散同。婦女都留長發, 不梳辮子,頭發多披肩灑向臉頰兩側及肩背,用發箍從前額到腦后把頭發攏住,這樣既可保證頭發不散落在前影響視線,又顯得美觀大方,使用也很方便。發箍是佤族婦女最具特色的 頭飾,在我國各民族中只有佤族使用,是識別佤族的最簡明的標志。它呈半月形,中間寬,兩頭窄,長約30多厘米,中部寬約10厘米,多用鋁、銀制成,也有竹藤制的。耳戴銀環(最大的直徑約六、七分),頸戴銀項圈和若干串料珠(有的料珠中還加有貝殼)。腰圍若干個竹 圈,小腿和大腿之間戴著若干個竹圈或藤圈,大小臂間戴有銀飾,手指上也有戴戒指的。這樣的服飾實在負擔太重,很不方便,可是佤族卻以為美。{page_break}
佤族的服飾可能與東南亞某些民族有歷史淵源。例如,我國南北朝時期,對于東南亞的民族 就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林邑……俗居處為洞,名曰干蘭。……男女皆以橫幅古貝繞腰而下 ,謂之干漫,亦曰都漫,穿耳貫小環。……自林邑,扶南以南諸國皆然也。”扶南至唐為真 臘,發展到今日即現在的柬埔寨。柬埔寨的居民主要是孟高棉族。佤語屬南語系孟高棉語族。所以,佤族在服飾上與東南亞某些民族(如高棉族)的共同點,也可以說明佤族與他們在族源上的淵源關系。佤族有自制的布單和自外民族買來的棉毯,睡時作被,早晚冷時就披在身 上。佤族婦女的上衣是結構、剪裁及制作都很簡單的貫頭式。這種衣服是用一幅布雙折,中剜一洞,左右臂附近略剜掉一些,兩裉連接便成,穿時從頭上套下即可。佤族婦女上衣短小 ,緊身,領呈“V”字形,無袖,兩裉和前襟均用線縫合,再配上彩織的花紋短裙,頗具現代時裝的韻味.
(二)佤族服飾的文化蘊涵
1、佤族服飾的共同特點
佤年先民濮人吃苦耐勞,勤于耕耘。他們“耕山力穡,頗知紡織”。佤族共同的古老衣著服飾是男子裹青紅布于頭,身著短衣,褲子短而肥大,尚黑色。頸上戴有銀竹制項圈,手戴銀(銅)手鐲,耳附銀環,腰系海貝,頸帶項圈或珠串。佤族還有文身習俗,在胸、肩、臂、背等部位常刺有太陽、月亮、蜥蜴、牛頭等圖案。這些服飾淵源流長,經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他們自認為保存祖傳的"阿佤理"民族歷史外,那就是他們通過神、宗教等方式保存了本民族的共同意識--傳統民族精神。例如太陽、月亮、蜥蜴這些東西都是他們神話與宗教中崇拜的圖騰,是偉大梅依格神的生命的物質體現。而萊姆山(公明山)崇拜是佤崩人特有的宗教儀式。據說,這個支系的人們之所以崇拜萊姆山,一是他們認為,以萊姆山為最高峰的阿佤群山是佤族人賴以生存的最后土地,這是他們對于歷史上幾經失敗的經驗之反省;二是反映他們圖強自新,重建家園的強烈愿望,他們需要萊姆山守護照護。
2.佤語“阿曼”是各種官人的總稱。除了一般民眾服飾,佤族還專有阿曼的服飾。
阿曼,有的支系叫利曼,有的叫西曼,因方言不同,叫法稍有有差異。佤族傳統阿曼大致有三種:一是格亞永,即寨子頭人,二是格利俄,部落酋長;三是王,即邦國的君王,奇怪的是未見史籍記載佤族有國家.但他們傳說自己有過國家耿佤,并且國王叫王。
佤族頭人,無論是寨子頭格亞永,還是部落酋長格利俄,西盟叫窩朗,他們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人"尊貴者裹紅布頭"的習俗。另外,格利俄(窩朗)這一級的頭人衣服上還飾太陽、月亮、星星、雙龍和牛頭。雙龍含紅日的圖形要繡在內衣上。而且只能是頭人本人穿,不能轉借于他人。{page_break}
佤族認為太陽是生命的源泉,也是雨水的吸附者,太陽體內含蘊偉大神靈梅依格的靈氣。所以它才能制造生命,才被際為里德神;月亮則是繁星和地球的堆積者,所以它叫魯安神。“魯安”即堆積的意思.月亮身上也有梅依格的靈氣.所以它也是佤族崇拜的大神之一。星星象征著繁衍與眾多,它們是太與月亮的兒女,佤族希望自己兒孫象繁星一樣繁多。牛頭圖案 象征著謙和與善良。牛是佤族者祖母安桂的良伴益友,而且黃牛是大神梅依格最喜悅的祭品,所以佤族人也常常在服裝上飾有牛頭圖案。
關于內衣飾有雙龍圖,其意義各地說法不一,有的說龍是人類(佤族)的母親,所以有"天父龍母"之格言流傳于佤族中。另一種傳說說龍公主安榮是司掌雨水之大神.她與樹神桑洛是一對情深意切的恩愛夫妻。因此龍公主年年歲歲及時給大地、山林及人類送來寶貴的雨水.佤族是一個最懂得感恩的民族.這樣的大恩人,他們自然要感謝她。一年一度的迎水節.就是為了報答龍公主安榮的恩情。這是頭人在自己內衣飾有雙龍的一種解釋。為什么只繡在內衣上?他們回答說:"我們的阿祖就是這樣做的!"
另外,佤奴姆的頭人還要在衣服上飾兩道大門。據說因為他們祖先是負責守司崗大門的人。而且他們還自稱自己是所有佤族的根.所以叫"佤奴姆"意即阿佤人的總根。他們傳說自從人類從司崗出來之后,世世代代守住阿佤山。現在岳宋、巖城一帶的人就是佤奴姆的后代。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