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服飾文化—— 景頗族服飾文化
景頗族,中國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又分別稱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稱“景頗”、“載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馬、古浪、崗房以及耿馬、瀾滄等縣。
景頗族居住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的海撥1500-2000米的亞熱帶山區,其先民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南部,唐代為"尋傳蠻"的一部份。元明以來,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蓄牧業、采集和家庭手工業。本世紀四十年代,已發展到農村公社解體和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當時因生產力水平低下,景頗族人民生活貧苦,衣著簡陋。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景頗族人民的穿著也越來越好了。
景頗族有豐富、優美的口頭文學,有反映景頗族起源、遷徙歷史的敘事長詩;有反映景頗族與大自然作斗爭的故事;也有神話、寓言、諺語、謎語等。歷史傳說、故事等多與音樂相結合,又說又唱,詞曲優美動聽;情歌內容廣泛,形式新穎活潑,能表達細膩復雜的思想感情,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和較高的意境,在景頗族的口頭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景頗族人愛好音樂和舞蹈,樂器有木鼓、牛角號、簫笛、三比(管樂器)、象腳鼓、口弦、鋩鑼、鈸、小三弦。擅長集體舞,男女老幼都喜歡參加。舞蹈一般有歡慶性的、祭祀性的和娛樂性的三種。在新屋落成、戰爭勝利后跳歡慶性舞蹈。
在祭“木代”(最大的天鬼)或老人死亡后為死者送魂時跳祭祀性舞蹈;在生產勞動之余和節日時跳娛樂性舞蹈。景頗族舞蹈突出的特點是具有群眾性,有的集體舞上千人參加,其中有60多歲的老人,也有10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跳起來通宵達旦,氣勢豪壯。著名的“目腦”(意為大伙跳舞),現已發展成景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目腦縱歌”是一種上千人一起跳的大型舞蹈,伴以雄渾的木鼓聲,氣勢磅礴,表現了群舞的高度水平。景頗男子擅長刀術,平時常以耍刀為戲。婦女善編織,能織出多彩的圖案花紋數百種,其中大多是動植物,精美艷麗。棉織品圖案精美,富有民族特色。各種銀飾都達到較高的工藝水平。
服飾風格
景頗族的服飾風格粗獷豪放。景頗族男子多穿黑色圓領對襟上衣,下身著短而寬大的黑褲,包黑布或白布頭巾,頭巾兩邊以彩色小絨球作為裝飾。出門時肩上掛筒帕,腰間挎長刀,簡直就是一個氣宇軒昂、矯勇彪悍的武士。景頗族女子多穿著黑色對襟或左衽短上衣,下著黑紅相間的統裙,用黑色布條纏腿,節日喜慶時,盛裝的女子上衣上都鑲有很多的大銀泡,領上佩戴六、七個銀項圈和一串響鈴式銀鏈子,耳朵上戴一對很長的銀耳環,手上戴著粗大且刻有花紋的銀手鐲作為裝飾。行走舞動時,銀飾叮珰作響,別有一番韻味。
許多景頗女子還將藤圈涂上紅色或黑色的漆,圍在腰間,來裝扮自己,她們認為誰的藤圈越多誰就越美,這可是一種獨特的審美觀。{page_break}
服飾特征
世居云南的阿昌族古代服飾從現有文獻看,多與狩獵和游牧活動及高寒山區的自然生態相適應,“衣皮服氈”,“織皮冠之”。從頭上的帽子到身上的衣服,都曾用獵物的皮做材料。明代以后,阿昌族服飾有了新的特點。明景泰《云南圖經志書》卷五說:云龍州“境內多峨昌蠻,即尋傳蠻……散居山壑間。男子頂髻戴竹兜鍪,以毛熊皮飾之,上以豬牙雞毛羽為頂飾。其衣無領袖,兵不離身。”這些明顯帶有游獵特色的服飾,構了古代阿昌族服飾的基本特征。
服飾風俗
景頗族有“景頗”、“載瓦”、“浪峨”、“臘期”、“布拉”等五種自稱。服裝的顏色以黑、白、紅三色為主調,黃、綠、藍、棕、紫等顏色作搭配色,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濃重、搭配和諧。傳統上,景頗族的紡織材料主要用棉花、羊毛、麻等,用手捻成線,然后再織成布。用樹葉子和其它天然植物原料進行加工制成染料。飾物以銀器為主,其它有藤制和草編的配飾物。
景頗族人平時的裝束很普通,男子與漢族人的穿著沒有什么區別,男子一般著黑色對襟短衣,褲腿短而寬。只有部分老年人還穿大襟上衣和寬松肥大的褲子,留辮子纏在頭頂上,裹以黑布包頭,青年人大都已改為穿現代服裝。
婦女一般著衣領周圍綴滿銀泡銀鏈的大襟短上衣,穿自織粗布做成的長衣統裙,顏色多為深色。老年婦女大都穿較寬的藍色或黑色短上衣,頭發挽于頭頂,外裹黑色包頭。
另外,喜歡用花作飾是阿昌族服飾的特點之一,無論男女都喜歡在頭上、胸前、腰部、小腿等處綴飾鮮花或毛絨線花,插戴的鮮花一般為紅、白、黃幾種,認為紅花象征著歡樂,白花象征著純潔,黃花象征著愛情。
女性服飾
景頗族人的節日盛裝就大不一樣了,特別是姑娘們的裝束更為精美艷麗。她們的上衣是黑色平絨縫制的緊身衫,頸項上掛銀項鏈和銀圈,腰挎紅和黑毛線織的綴有許多銀泡銀鏈的挎包,小腿裹紅、黑毛線相間織成的護腿,前胸和后背鑲嵌著3圈閃閃發光的銀泡,從銀泡上向下掛著一串串銀鏈和銀飾物,有的姑娘胸前和后背還鑲嵌著2排銀牌。這一套裝扮,真好像古代女俠,走起路來嘩啦啦響,更襯托出她們的矯健美麗。
姑娘們說,那些銀泡和銀鏈裝飾在身上,就好像那吉祥的孔雀。姑娘們的下身著右側開合的紅色毛棉線交織的有幾何形圖案的筒裙,束腰帶,圍藤、竹制腰箍。有的姑娘頭上還戴著高高的紅色的毛織包頭,有的姑娘燙了發,頭發披散在肩上,個個都顯得很精神、很秀美。姑娘們腰間腰間圍上藤圈,表示她們是龍女的化身。同時,戴的藤篾圈,還是青年男子精雕細刻,用以表達愛情的禮物。
男性服飾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景頗人形成了自己獨具的民族特色服飾,主要有筒裙,頭巾、頭帕等。
筒裙筒裙就是筒狀的裙子,它是好多少數民族的一種民族服飾。筒裙一般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未縫合的裙幅,穿時圍在下身,接口居于左側、右側或前面,上口處掖好或系結好即可,景頗族稱之為纏裙,景頗族婦女多穿這種;另一種是縫好的筒裙,穿上后腰部系好即可。景頗族的筒裙多以大紅色為基調,上面用黃、黑、白、藍、綠色的棉、毛線織出大大小小相間、相套的以菱形為主的幾何形圖案,精巧別致,與眾不同頭巾景頗族男子喜戴白、黑、藍色的包頭巾,包頭巾的兩端均綴飾有紅、黃等色的小絨球。
頭帕是指蓋在頭頂上的小塊的帕子,一般多呈長方形,前半部蓋住頭頂,用發辮或繩綁縛,后半部分垂在腦后。景頗族婦女多使用頭帕。景頗姑娘的頭帕是用紅色的棉、毛線織成的,大致呈方塊形,上面間織有黃、綠、白、紫等色的豎條紋,色彩艷麗。頭帕的兩端用黑布或線連結,使之成為圓筒狀,套在頭頂和腦后,摘戴十分方便。{page_break}
景頗族服飾的發展
一.景頗服飾在現代生活中實用性明顯不足
景頗族和低下的生產力相適應的山官制社會與原始宗教,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還比較完整的保留著。原始的宗教文化影響著景頗人的人生價值、傳統觀念、倫理道德、心理素質、風俗習慣、農牧生產等方面。因在生產勞動中穿戴景頗傳統的服飾不便勞作,于是便逐漸被先進、實用的漢族服飾所取代。上身漢族服飾,下身景頗服飾的不景不漢的穿戴方式一直延續到今天,使得景頗族本民族之間由于服飾的不明顯,在實際交流中鬧出許多笑話和尷尬。
在德宏工作和生活過的人們都記得傳統的“目瑙縱歌”節日。在喜慶的各種公共場所里,景頗族呈現給人們的就是傳統的、老式的民族服飾;男人們不分老幼,頭戴包頭,上身穿白襯衣,下身穿黑色褲,長刀一背,銀泡包一挎,就算是一個景頗漢子了。而女人們為了顯示自己的富有和美麗,穿上厚重的綴滿銀泡的黑色上衣,再配上那繡滿各種動植物樣子的紅色筒裙,卻穿不到2—3個小時,就像是在舞臺表演節目一樣,一會兒就換了裝,取而代之的還是非常適用的漢族服飾。
二.制作方式落后,成本高。
景頗族生活的地區現在大都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的低層次,底子薄、經濟文化發展落后,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總體上還沒有改變。而用傳統的手工方式編織服飾,制作一套景頗男人的服飾最快也要一星期,成本價在300—350元左右;制作一套景頗女人的服飾時間更長,大概需要一個月時間,每套價格在2000—2500元之間。因此,傳統的具有景頗特色的服飾,由于投資大、見效慢、價錢昂貴,使得大多數景頗人可望而不可及。
三.對優秀文化的宣傳不到位,創新工作滯后
景頗是大山的兒女,是太陽的子孫,是個勤勞勇敢好客的民族,在南遷的路上分成了六個支系,形成了多樣性的文化特色,多元化的文化特點,從生產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娛樂文化等各種文化上形成了優秀獨特的景頗族傳統文化。但這些傳統文化中的最優秀、獨特的部分沒有及早走進音樂、戲曲、舞蹈、小說、電影電視。雖然有各級政府部門的帶領和支持,但一些景頗族領導并沒有產生緊迫感、危機感、責任感,帶領本民族丟掉不適應社會進步的思想觀念,生產生活方式等舊的東西;不敢堅持發揚本民族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學習吸收各民族包括西方文明的先進文化,為我所用,補我之短,逐步實現由弱變強的目標。隴川雖然成為了景頗族“目瑙縱歌”之鄉,但是民族服飾的創作、設計、制作沒有具體落到實處,宣傳力度有待加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