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現狀
絲綢文化源遠流長,據統計,在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與蠶絲織繡相關的項目有77項。在蠶桑方面,包括了杭嘉湖地區的蠶桑生產技術和生產習俗特別是清水絲綿蠶絲被制作技藝;在絲織方面,則是以宋錦、緙絲、蜀錦、雙林綾絹和杭羅為代表的各種織造技術。中國的蠶桑絲織技藝也已成為世界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弘揚絲綢傳統技藝,不僅是出于保護千年文明傳承,更是因為發展現代絲綢產業之必須。
本期我們選取被稱為中國絲織品活化石的緙絲,三大名錦之一的宋錦和久負盛名的清水絲綿從發展歷史和手工技藝等方面,看看怎樣使傳統絲綢技藝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緙絲 以梭代筆雕琢縷刻
歷史起源
緙絲起源于何時已很難考證。但從傳世的實物來看,早在我國漢魏之間就有了。它被稱為中國絲織品活化石,又稱刻絲,是一種古老的平紋紡織品。它“以梭代筆”,用染色蠶絲線,依據原圖圖版樣式織造,由于制作全憑手工操作,一件緙絲產品,少則數月,多則幾年才能完成。因此,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
精湛技藝
緙絲是一種經彩緯顯現花紋,形成花紋邊界,具有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緙絲的編織方法不同于刺繡和織錦。
緙絲其實并非真的用刀來雕刻,這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采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緯絲按照預先描繪的圖案,各色緯絲僅于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不貫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通經斷緯”的織法。
發展現狀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認可的中國“非遺”項目,緙絲最近幾年逐步走入人們的視野。無論是收藏界的人士,還是一般普通大眾,識貨的人紛紛購買緙絲產品。目前,緙絲產品水漲船高,尤其是高仿明清的緙絲產品市場估價逐年看漲,但這個行業也存在后繼乏人、同行相斥的窘況。
宋錦 經緯聯合層次豐富
歷史起源
絲綢中的宋錦歷史悠久,是在隋唐的織錦基礎上發展而來,宋高宗為滿足當時宮廷服飾及書畫裝裱需要大力推廣宋錦,并專門在蘇州設立宋錦織造署,故又稱之為“蘇州宋錦”。色澤華麗,圖案精致,質地堅柔的蘇州宋錦與南京云錦、四川蜀錦被譽為中國三大名錦。
精湛技藝
蘇州生產的宋錦,織工精細,藝術格調高雅,具有宋代以來的傳統風格與特色,與元明時期流行的光澤艷麗的織金錦、妝花緞等品種有著明顯的區別。傳統宋錦的生產制作,工序很多,從繅絲染色到織成產品前后要經過20多道工序。其產品的基本特點是采用了經線和緯線聯合顯花的組織結構,應用了彩拋換色之獨特技藝,使織物表面色線和組織層次更為豐富。這一技藝特征被后來的云錦所吸收,并一直流傳到當代的織錦技藝上。
在藝術風格上,以變化幾何形為骨架,內填自然花卉、吉祥如意紋等,配以和諧、對比的色彩,使之艷而不俗,古樸高雅。
發展現狀
吳江鼎盛絲綢有限公司新打造的宋錦系列產品改變了千百年來宋錦完全依賴低效手工制作的現狀,實現了劍桿電子提花織機與傳統手工藝的中西合璧,使宋錦正在逐步走向了市場,走進了生活,讓瀕臨失傳的中國宋錦文化和宋錦技藝得以延續和重生。
清水絲綿 精湛技藝心口相傳
歷史起源
清水絲綿在歷史上久負盛名,唐代時絲綢生產已很普遍,開元年間絲綿被列為貢賦,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其制作技藝在余杭民間世代相傳,至今仍保留著較完整地保存著剝清水絲綿傳統手工技藝。
精湛技藝
余杭清水絲綿制作技藝,手工技能要求高,完全依靠藝人所掌握的技巧經驗來完成,是余杭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其制綿過程是一個去除蠶絲外層絲膠的過程,絲膠除去愈凈,絲綿質量愈好,在技藝上需要掌握好分寸。
制作清水絲綿主要有七大工序:一是選繭,二是煮繭,三是清水漂洗,四是剝繭做“小兜”,五是扯綿撐“大綿兜”,六是甩綿兜,七是曬干后成絲綿。長期以來,清水絲綿制作技藝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絲綿制作更依靠個人的悟性及長期實踐體會掌握。
發展現狀
如今,用現代化機械手段進行清水絲綿的制作,已經為一種發展趨勢。杭州國越紡織有限公司申請的“清水絲綿”成功注冊為商標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清水絲綿得到了新的發展與傳承。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手工匠也是清水絲綿價值構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