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水鄉服飾真的源于稻作文化?
三角包頭、大襟拼接衫、百裥襡裙、衩襠布褲……在以甪直為中心的水鄉地區,這種服飾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對于水鄉婦女服飾的源起,最常見的說法是:這是稻作文化的產物,它適合水鄉婦女從事生產勞動的需要,實用價值較高。然而,蘇州的稻作文化區域絕不僅僅局限于這一片小小的區域,而同樣位處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桐鄉羅家角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吊桶環和湖南玉蟾巖遺址、湖南澧縣八十垱遺址等處也都發現過早期稻作遺存。源于稻作文化的水鄉婦女服飾,為何只出現在甪直周邊一帶,卻在其他稻作文化區無跡可尋?除了“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為何還有“吳東水鄉婦女服飾”一說,兩者區別在哪里?除了稻作文化這一解釋,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起源是否可能還有其他原因?
與惠安女服飾相似度很高,是否源 于民族遷移?
穿著水鄉服飾的婦女站在人群中往往特別醒目,有人稱她們為“蘇州的少數民族”,甪直鎮文體中心主任周民森幾十年來持續關注甪直水鄉婦女服飾,他的心中一直有個想法:這種服飾是否真的和民族遷移、文化交流相關?周民森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南京博物院曾有一批專家來甪直一帶深入考察這種服飾,研究的結果為,這是吳地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勞動人民服飾,但也有專家當時表示:這套服飾與一些少數民俗服裝相似度很高。
從那時起,周民森總也忘不了這件事,直到2006年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看到了同批入選的福建泉州惠安女服飾。記者翻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和惠安女服飾從照片上來看有不少類似之處:同樣以藏青色為主色調,以碎花為常見圖案,以拼接為主要工藝,同樣對頭部飾物高度關注。這些年,周民森一直試圖找機會與惠安當地文化人士對話、解惑,今年6月,首屆全國連廂舞邀請大賽在甪直舉行,他聯系到惠安并詢問對方是否也有打連廂的習俗:“希望借此機會好好聊聊服飾的話題。”然而,讓他遺憾的是,惠安一帶并沒有打連廂的傳統,這次交流最終未能成行。
但這個現象讓人不禁聯想起吳江菀坪鎮盛行河南話的現象。雖處于吳方言區,但當地百姓卻以河南話作為主要交流語言,形成一個獨特的“方言島”。據專家調查,這是因為菀坪以前是東太湖的一片蘆葦蕩,直到清末才有人開始在此定居,而第一批拓荒者便是來自河南的難民。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背后會不會也有類似的歷史?記者在當地對多名70歲以上老人中進行調查,但似乎除了服裝上的差異之外,甪直一帶的居民在語言、生活習慣、飲食風俗等方面與其他吳文化區并沒有太大差別,此外,在當地鎮志中,記者也并未找到明確與民族遷移相關的線索。
如果說“民族遷移說”能夠成立,還必須解釋另一個現象:為何這一帶男人的傳統服飾,卻與浙江一些區域的男性漢族服飾很相似?如今水鄉婦女服飾為世人所熟悉,但少有人知的是,上世紀70年代前,甪直一帶的男人也大多習慣穿著特色服飾。水鄉男子的服飾包括大襟、襡裙、氈帽等,與水鄉婦女服飾風格一致,但顏色偏深、偏素。最為典型的水鄉男子形象出自葉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朝晨的太陽光從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來,光柱子落在柜臺外面晃動著的幾頂舊氈帽上。”在浙北、浙東地區,尤其是紹興,老一輩盛行的款式與甪直這種水鄉男子服飾有很多相似之處,然而如同我們所知,他們也都是漢族服飾。
“少數民族”元素是巧合,源于當地人民的 審美和閉塞交通?
似乎,僅用“民族遷移說”來解釋水鄉婦女服飾的獨特風格,仍然缺乏一定的事實依據作為支撐,而記者在當地采訪時發現,有些本地人并不贊同“蘇州的少數民族”這一說法,他們認為這是外界強加的概念,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是百分之百當地漢民族集體創作的成果。70歲的甪直人嚴煥文研究當地文化30多年,尤其對甪直水鄉婦女服飾情有獨鐘,家中收藏了100余套各種風格的水鄉服飾。在嚴煥文看來,這種水鄉服飾是純漢族的文化,源于當地心靈手巧的人民特有的審美,如果說為何這種風格與周邊服飾風格差異如此巨大,這恐怕與當地閉塞的交通有關。
吳中區以前是吳縣的一部分,當時吳縣的西部以丘陵地貌為主,吳縣東部則以中原糧田為主。而吳東有部分區域糧田甚少,大部分是爛田,那里不適合種植水稻,當地百姓就開始種植經濟作物,也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水八仙”。這一片區域位于澄湖流域的吳淞江畔,周邊被水路環繞,這里相對閉塞。順著這塊閉塞區向外延伸,離外界越接近的地方,水鄉婦女服飾的痕跡越淡,但依然與其他區域的常見服裝風格迥異。因此,過去當地人除了“甪直水鄉婦女服飾”之外,更多地習慣使用“吳東水鄉婦女服飾”這個大概念。
地理位置越閉塞,服飾風格越鮮明,難道這真的是水鄉婦女服飾獨樹一幟的原因?朱幼之和兒子是甪直最早的一班通往外界的公共汽車上的駕駛員和售票員,在此之前,甪直人想去別的地方辦事都需要搖船,當時搖到葑門需要三個多小時。1982年,第一班公交車編號為18路,這趟車開往目的地葑門的時間縮短為2小時,當時全鎮人無不為之歡欣鼓舞。“如果說水鄉服飾的鮮明特色和閉塞的環境有關,我是一定相信的。”朱幼之告訴記者。
因為交通不暢,歷史上與外界隔絕較多,造成了水鄉服飾獨特的氣質,若要細細追究為何在這里會形成這種氣質,當地有些百姓認為,這與他們心靈手巧和追求美麗密不可分。72歲的宮阿二阿婆從小跟著家中長輩學做水鄉服飾,穿了一輩子這套服飾,在她的記憶中,這是家家都要有的必需品。家中女孩滿13歲可以“攀小親”后,學做水鄉服飾是最重要的內容,因為這其實是女人家互相比手藝、賽美麗的一個舞臺。“我們都喜歡漂亮鮮艷的顏色,美得出風頭才好呢。”和許許多多甪直老人一樣,宮阿婆至今出門仍要仔仔細細將這套服飾穿戴整齊,為自己細細描眉、為嘴唇潤潤色。
2000年7月,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參加了中國·昆明首屆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博覽會,獲得了最佳設計獎、最佳表演獎、優秀展品獎和優秀組織獎。嚴煥文告訴記者,當時博覽會舉辦方要求參展的必須是純民族服飾,江蘇省相關部門在全省范圍內篩選純漢族款式,最終確定了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專家們認為,這是最純粹的漢族服裝。”嚴煥文認識,這件事正是對水鄉服飾“純正血統”的肯定。
“金三角區”與搖城遺址基本吻合,與搖城
舊俗有關?
如果翻開蘇州地圖,將水鄉婦女服飾的分布點一一標注,不難發現:以甪直為中心,北面有勝浦、唯亭、正儀,南面有車坊等,這一帶正是水鄉婦女服飾盛行區。其中甪直、勝浦、車坊這三地尤甚,這幾處的服飾非常相似,風格最突出、做工也最細致,被稱為水鄉婦女服飾的“金三角區”。
周民森對于“金三角區”和周邊區域的水鄉婦女服飾有過深入的比較、研究。從最典型的包頭來看,“金三角區”的包頭頂是全黑色,兩邊的角尖達30度,像燕子的尾巴一樣,角的顏色也會根據佩戴者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周邊地區的包頭頂則以花布為主,兩邊的角變寬至60度,再向外延伸到周莊、唯亭一帶,則只是一塊花布,稱作“包頭巾”,而不能稱作“包頭”了;從服飾整體色彩來看,“金三角區”的顏色最花哨、拼接元素最強烈;從包頭的裝飾來看,外緣區僅用一根帶子扎住包頭,而“金三角區”除了帶子外還有精致搭配色彩的流蘇;穿腰襡腰這種極其體現工藝水平的配飾也是僅在“金三角區”有體現,其他地區則未被使用。
更巧的是,這“金三角區”的地理位置與搖城遺址基本吻合。搖城遺址又稱澄湖遺址,位于車坊、甪直及吳江、昆山交界處的澄湖西岸。1974年,當地在圍湖造田時在湖底發現了大批古文化遺址,2009年在澄湖東北再次發掘時,又發現了大批遺跡。搖城遺址文化是典型的稻作文化,這與目前得到普遍認可的“水鄉婦女服飾起源于稻作文化”一說不謀而合。周民森告訴記者,很有可能水鄉婦女服飾與5500年前的搖城某種舊習俗有關,而這種習俗在別處沒有,這就能夠解釋為何類似甪直水鄉婦女服飾風格的服裝在其他稻作文化區域卻根本沒有萌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