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戲曲服裝的夸張美欣賞
在臺上的戲曲,是一幅幅美術創作,將布景、燈光、人物服飾配合后,便成為一幅幅構圖和諧、色彩協調的圖畫。戲曲服裝在舞臺藝術方面是占一重要位置的,而戲曲服裝之美是毋庸置疑的,它是古代服飾的美化和藝術的再創造。據了解,傳統戲曲服裝具有一定的夸張美。

戲曲服裝
傳統戲曲服裝,俗稱“行頭”,它以明代服裝為主,雜糅了上自唐代,下至清朝的各時代服飾式樣。
中國傳統戲曲服飾的特點之一就是套式化。上至皇帝,下至奴婢仆役、囚徒乞丐,各色人等,都有與角色身份、地位、職業、場合乃至性格相配的專門服飾套式。同是宰相,朝廷上要戴“相貂”,居家則戴“相巾”。《戰宛城》中的曹操,“挾天子”的日子還不長,戴的是“相貂”;《逍遙津》中的曹操,“令諸侯”已近二十年,戴表示丞相身份的“相貂”已不夠了,要戴金縷絨球、兩側金色如意翅的“文陽”了。這種戲裝套式系列,主要是明清兩代逐漸形成的,是許多藝人點滴創造的積累,這與二百年來京劇發展的關系尤為密切。
傳統戲曲服裝中的“蟒”,是帝王將相的官服,圓領大襟,上繡云龍等花紋,下擺及袖口繡海水的象征性紋飾,皇帝穿黃色團龍蟒,將相穿其他顏色的獨龍蟒。還有“女蟒”,是后妃、誥命一品夫人、女將的朝服,上繡丹鳳朝陽或鳳凰牡丹等圖案。歷史上元、清兩代帝王,對龍的壟斷,不像宋、明那樣嚴。元代把“真龍”的形象定為五爪二角,其他興云布雨的龍和“混江龍”、“入云龍”之類只能是四爪或三爪的。
明代就不一樣了,為了避免混淆,除了把四爪、三爪的稱為蟒,與五爪的龍加以區別外,還嚴禁臣民穿蟒衣。嘉靖十六年,兵部尚書張瓚穿了一件有點像蟒紋的衣服,明世宗大怒,諭閣臣夏言說:“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夏言回答說:“張瓚穿的是一件欽賜的飛魚服,色彩鮮明,有點像蟒罷了。”嘉靖皇帝說:“飛魚為什么繡了兩只角?”遂下令嚴禁。在這樣的情況下,演戲怎么可能讓帝王將相后妃貴婦一起穿上“蟒”呢?所以戲裝系列中的“蟒”,是不可能在明代出現的。
清代則不然,其朝服之制,皇帝、后妃、皇子、親王都用龍袍,親王世子、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文武三品都用蟒袍。比照戲劇服裝系列把帝王將相的朝服統稱為“蟒”,完全符合清代的服飾觀念。至于戲中帝王的朝服不稱龍袍而也稱蟒,只是因為這“帝王”究竟是“戲子”扮的,有所避諱而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