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時裝周作品發布引發各種感慨
“時裝”其實也是好玩的事,身處其中的人最能體會到個中樂趣。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中國時裝行業終于學會了認真對待“時裝”這門生意。
這其實又是十分短暫的一天,BAN XIAOXUE、C.J.YAO、Wby WenJun、deepmoss、ZHANG YUHAO、ZUKKAPRO X M-graph、DIESEL……既有成名新銳,也有初出茅廬的時裝學校畢業生,還有邀來眾多明星做客的國際大牌,每個人都興奮于自己可以在時裝周這個平臺辦秀,每個人又不想輸——這種喜悅又較勁的心情,讓這一天成為了行程超滿的一天,來看秀的人不想錯過這個,也不想疏漏那個,很多人從早到晚都在趕場,累卻也自得其樂。
很多人至今都不看好中國的時裝周,尤其當一些“走上歧路”的人與事出現在各地時裝周里的時候,就更要令人唏噓中國時裝周的不成熟與不完善。這對于上海時裝周來說,無疑雪上加霜。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中國時裝行業的進步還是顯而易見的,以上海時裝周作為一個參考標準,就可以看得出中國的時裝設計師們也在悄然完成著世代交替:觀念、邏輯、靈感、激情,甚至目標和訴求,也都因此發生了改變。
舉一個最直觀的例子:中國的時裝設計師們,正放棄讓中國元素成為設計的主題,而是嘗試著讓中國元素成為世界時裝風潮中的一部分。
簡而言之就是,早期的中國時裝,追求的是中為西用;前十年,這種觀念變成了中西合璧;而現在,刻意去強調中國元素的年輕設計師越來越少,他們不去把一些大張旗鼓的中國風用在設計上,而是巧妙運用中國的傳統技法去制作符合全球時裝潮流的作品——“中國元素”不再那么顯山露水,而是化作了設計時所仰仗的骨血,頗有些精魂奕奕的意思。
在上海時裝周2015秋冬作品發布的首日里,這種特征已可以清楚地看到。
我想以最簡單且直觀的方式,來詮釋這種特征。一起來看這一天幾場頗受關注的秀,最后的閉場LOOK。
設計師通常最在乎兩個LOOK:開場的那一套,是他/她想要說的這么一個故事的楔子,需要提神、巧思,能將他/她的想法娓娓道來,所以應當是尚未顯山露水卻有著極強吸引力的設計;閉場的那一套,是對整場秀的總結,剪裁應當最精湛、細節應當最繁復、構思應當最成熟,是可以將設計師滿腔熱忱一錘定音的設計。
我挑閉場LOOK來說,便是以取巧的方式,來回顧上海時裝周作品發布首日,并去發現設計師們的自我進化以及對整個中國時裝行業的投影式影響。
BAN XIAOXUE一直在試圖弱化性別的概念,但這種弱化卻又不是純粹的性別剝離,在他這一季的秀里,男裝與女裝同時出現在天橋上,你確實很難從中發現兩性涇渭分明的設定:男裝擁有了女裝的剪裁,女裝運用了男裝的廓型——BANXIAOXUE讓性別的藩籬更曖昧,同時也試圖讓二者之間構建起微妙的聯系。
C.J.YAO也從不執拗地非得把中國風當成是設計的主要題材,事實上她當然有中國情結,卻運用得妙且巧。比如她很喜歡木頭,把黃花梨用作手袋的把手,這是很中國的,而且不會鋪天蓋地全是中國元素甚至偏離了時裝設計的初衷是要“恰到好處”——分寸拿捏得剛好,這是她擅長的事。
2015秋冬的最后一個LOOK,看得出她的用功:線條從平面上交錯,構成了極強的空間感,數碼印花營造出迷幻的視覺效果,可是色彩和光澤的承載者則是絲綢,她還以拿手的多種面料拼接去駕馭這種輕靈與穩重兼具的設計感,如同一個認真溫習了功課的學生一般,作業交的讓人滿意。
李文君試圖用時裝語言來給成人創作童話,這種風格深受法國時裝影響,可以看做是天橋上鋪散開來的浪漫主義。她的作品中沒有太多中國式的設計邏輯,從面料的選擇,到廓型的剪裁,甚至用色和紋理都是歐洲時裝的特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