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派服裝”遭遇瓶頸訂單反而成了包袱
兩天的訂單進入重慶。而渝企并沒有因此而高興,因為自我的瓶頸,訂單反而成了包袱。
由于歷史上的種種原因,重慶服裝業處于一個較低的競爭層次,一個明顯的軟肋就是沒有完整的配套體系。到嘴的“肉”吃起來很痛苦,猶如得了“胃病”。對此,各方人士表示,重慶的服裝行業正面臨一個良好的機遇,只要在品牌、設計、服務,以及產業集群上下工夫,渝派服裝是可以樹立起自己的行業地位的。
最近6年,重慶服裝行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速度,但是在全國占比較小,排位靠后。在我市的服裝行業中,銷售過億的企業有了13個,總產值達到175億元。但中國服裝協會的數據表明,去年全國生產服裝400多億件,重慶生產的服裝在全國占比不到2%。而這一數據的背后是:重慶服裝產業,有四個“缺”點。
缺少配套 難占制高點
“我們并不愁訂單,愁的是沒有配套企業。”重慶達興兒童用品公司總經理張垕瑛告訴記者,事實上重慶并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我的服裝是重慶生產的,拉鏈從義烏運來,面料又來自廣東。”張垕瑛介紹,比如一條拉鏈,在義烏才賣幾分錢,拉到重慶要付一筆運費。其實,讓她頭痛的并不是運費,而是時間。服裝生產一向都是爭分奪秒,每到旺季,誰的新品能第一時間掛到消費者面前,誰就占領了潮流的“制高點”。“要找流行的趨勢很簡單,法國開個服裝秀,直接在網上就能看到。”重慶圣百庭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崗認為,一個好的設計,如果不能及時加以生產,那么僅是停留在圖紙上。
“沿海服裝行業強在它的配套鏈上,其實外地人覺得重慶的服裝挺時尚。”重慶市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唐均才表示,目前重慶自主設計的服裝從樣式上不輸給沿海。由于沿海有大量的面料生產企業,研發出的新面料也第一時間被當地企業采購。“而我們只能看到別人在新產品上用了新面料后,再做跟進。”張垕瑛說。上海九諾服飾公司總經理王國平說,在江浙一帶,配套企業眾多,如果品牌商有個要求,需要做特殊的扣子,QQ上交流,把圖樣網絡傳輸過去,生產好以后,一兩個小時就能送達廠房。但是在重慶生產服裝,除非空運,否則都要好幾天。{page_break}
缺少工人 大單不敢接
“不是不想接大單,是工人不夠了怕完不成訂單。”重慶樹王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財務總監王英穎表示,公司總人數600人,目前基層的普通服裝工人缺口至少上百人。王英穎認為,以前服裝工人的主力都是60后、70后,現在的80后和90后大多不愿意做服裝加工這行。王英穎介紹,要成為熟練的服裝工人,培訓期至少要半年以上。據了解,該公司的老總正在積極和日本的服裝設備制造商聯系,希望通過技術改革,減輕勞動量,吸引工人。同時,減少用工量,保證公司運營。
缺少“媒人” 難走向全國
重慶圣百庭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崗表示,如何將自己的產品推向外地是重慶本地服裝企業共同的困境。“我市的服裝在云貴川等地賣得很好。”陳崗介紹,重慶身居內陸,在渠道上不占優勢。以上海世貿商城為例,在這種國際化交易平臺上,簽約的都是上千上萬件的訂單。而重慶的廠商,要常到上海和廣東參加交易會,才能結識來自全國的客戶。
缺少龍頭 品牌不響亮
廣東時尚產業研究院院長李凱洛認為,重慶服裝行業當中,缺乏在全國叫得響的牌子。沒有一個領頭羊,整個行業就缺乏高度。他多次和重慶的服裝企業交流,發現大家的品牌意識不強。“大部分的思維停留在作坊階段,做的是‘加減法’,眼中只有成本和利潤。但是現在的服裝企業應該做‘乘法’,打造品牌。”
支招
打造產業集群 爭奪行業話語權
“現在正是重慶服裝業發展的好機遇。”廣東省時尚產業研究院院長李凱洛說,現在“80后”的消費群體正在崛起,擁有2.2億人口的這一代人有獨特的消費需求,原本擅長滿足他們上一輩人的服裝企業,正是目前市場上的品牌商,其思路和“80后”帶來的新市場不合節拍,而過去的成績,恰恰是這些大企業的包袱。重慶的服裝企業,中小企業較多,船小好調頭,正是一個發展的好機遇。
“配套商、交易平臺……沒有龐大的產業集群,這些都是空話。”重慶市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唐均才表示,重慶服裝的現狀是一個品牌是一條龍,到外地重慶貨很受歡迎。品牌多了,大家各自為陣,一盤散沙。浙江海寧的服裝企業開始并沒做出名氣,但政府將這些企業集中規劃。大家相互補助,各取所長,在你來我往中,自然就聚集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群。這樣的產業群能帶來眾多商機,必定能吸引原材料生產企業和裝備制造企業的入駐。徹底解決了配套問題。而集群效應的出現,自然就會讓重慶成為服裝交易的集散地,屆時不是我們到外面找客戶,而是客戶到重慶來找貨物,本地企業才能在全國的服飾行業中擁有話語權。
同時集中才能更方便政府規范服裝企業的經營。“先有規模后才能形成規范,形成行業標準。”唐均才表示,目前朝天門服裝協會也在區縣找地,希望能將協會中的服飾企業集中起來,形成集群效應。
李凱洛說,政府可以通過引進和培育的方式,培養出幾個大的服裝企業,通過大的服裝企業,形成示范效應和聚集效應,吸引更多的服裝配套企業來到重慶,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page_break}
拋棄低價競爭 提高品牌知名度
重慶服裝產業如何抓住產業轉移的機會?昨日真維斯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動給出的答案是:“多多引進推廣活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這句話在服裝行業同樣適用。楊動說,一個城市發展服裝行業,推廣活動就必不可少,這樣可以讓人更快地了解你的服裝的定位,更容易接受你的風格。“這也是我們花重金在重慶開展設計大賽的其中一個原因。”他笑著說。
曾經參與投資分眾傳媒、匹克和安踏等服裝企業的優勢資本總裁吳克忠昨日表示,重慶服裝行業可以考慮福建晉江的模式,而不是走溫州、東莞模式。當年溫州和東莞的服裝產業,依靠低成本和低價格競爭,擴大市場,最后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把自己陷進去了,所以會出現“民工荒”危機。而同樣做服裝代工的晉江,卻誕生匹克、安踏、鴻星爾克等知名的品牌服裝。重慶夢之詩服裝公司總經理鄧曉琴贊同發展自我品牌的說法,她認為,只是給海外品牌商做代工,總是在給別人打工,利潤的大頭是別人的,自己承擔了風險,只能分得較小的利潤。而應該發展自己的牌子,讓別人給我們打工。
設計力求新穎 增強服裝競爭力
在昨日的商洽會上,芬蘭瑞瑪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沈永蘭帶了一條童褲和一件童服,吸引了不少廠商的注意。這條童褲的特別之處在于褲管處有一根1厘米寬的薄膠帶,這樣,孩子穿上褲子后,膠帶踩在腳下,褲管就不會卷起,冬天的時候就不會冷。衣服的奇特之處是衣服拉鏈的里面,設置了兩排膠帶,上面有暗扣。“冬天的時候,孩子自己穿幾件衣服,麻煩,大人就可以先通過這個排扣,把幾件衣服套在一起,孩子只穿一次衣,就能把幾件衣服穿在身上。”沈永蘭說,重慶的服裝行業也一樣,要多從人性關懷的角度,做一些小的人性化設計,從而增加服裝的競爭力。
四個方向突破 把握住未來走向
要讓服裝業變強,必須得通過四個方式突破。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認為,產業鏈、科技、服務和差異化,不僅是重慶服裝業也是中國服裝業未來的突破口。在產業鏈方面,不僅要大力建設供銷網絡,掌握渠道,還要向產業鏈的上游突破,在國際原材料市場分羹,把命脈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方面,要加大投入,不僅服裝的設計要新,制造機器要新,在市場理念、思維方式上面也要科學研究。在服務方面,不要從眼睛盯著成本,而是要研究盯準顧客的需求。在差異化方面,不僅要關注海外市場的差異化,還要看到,廣大的國內市場中,城鄉二元化結構也要進行差異化區分,如針對農村市場,設計出相應產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