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東南亞并非中國鞋企轉移天堂
最近,全球最大的運動品牌Nike要求中國一些制鞋化工企業(如萬邦、豐泰)把生產基地遷往印度;Clacks、Reebok、K-Swiss、Bakers等國際鞋業巨頭也紛紛增加越南、印尼的生產線;國內也有100多家鞋廠轉戰東南亞市場。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是不是世界鞋業生產基地正在向東南亞轉移?是不是中國鞋業正在喪失競爭優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一些業內專家。 依然一枝獨秀 據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鞋業分會秘書長王穎介紹,目前世界制鞋大國主要集中在亞洲的中國、印度、越南、印尼和泰國,歐洲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南美洲的巴西。全球有各種制鞋企業5—6萬家,制鞋業從業人員接近1000萬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鞋國,2007年生產各種鞋超過100億雙,占全球產量的2/3。印度是第二大鞋類生產國,年產20億雙左右。巴西是第三大產鞋國,年產7億雙左右。越南年產6億雙左右,居第四位。意大利為2億雙,西班牙和葡萄牙各1億雙左右。 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鞋出口國,2007年共出口各類鞋88億雙,出口總值253億美元,出口量占全球市場份額的60%以上。 在歐盟市場,中國鞋的市場份額占39.9%,越南鞋占15.4%,羅馬尼亞鞋占10.5%,印度鞋占6.3%,印尼鞋占4.5%。 在俄羅斯,中國鞋的市場份額占69.9%,意大利占8.5%,越南占3.6%,德國占2.4%,烏克蘭占1.5%。 在日本,中國鞋的市場份額占70.2%,意大利占8.8%,越南占4.2%,印尼占3.1%,柬埔寨占2.7%。 在美國,中國鞋的市場份額占72.5%,意大利占5.8%,越南占5%,巴西占4.7%,印尼占2.5%。 “在中國,每天可生產2萬雙鞋的企業有幾百家,能生產1萬雙鞋的企業有上千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鞋類出口大國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如果中國停止鞋類出口,沒有第二個國家可以替代。”王穎說。 猶存競爭優勢 “隨著勞動力工資、土地、環保成本不斷上升和人民幣匯率、退稅、加工貿易等政策環境趨緊,2007年珠三角部分鞋企確實外遷了,其中25%左右遷入越南、印度等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近期還有不少鞋企老板奔走于越南、印尼、印度、孟加拉、柬埔寨等地,但是多數老板顯得很無奈和無助,因為東南亞并非人們想象中的低成本的天堂。”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感慨地說。 勞動成本也在上升。據亞洲鞋業協會最新調查,目前越南勞工成本為3.14美元/日,略低于印度的3.5美元/天和中國東莞的5美元/天。但是越南工資每年以15%的速度不斷增長,2006年越南政府已把全國外資工廠最低工資標準提高25%,2007年又在此基礎上提高12%,今年1月河內地區再提薪13%。泰國最低工資標準為每天200銖,約45元人民幣,跟中國相當,但泰國的外企反映,“泰國工人干活很慢,一個中國工人頂兩三個泰國工人”。 罷工不斷。李鵬說,“印度、孟加拉國、越南、印尼、柬埔寨工人很多是宗教信徒,對生產制造有一定的干擾”;“越南人多“重視家庭生活,不愿意加班,多給錢也不干”。更為嚴重的是罷工。越南法律明文規定,除非導致公共危機,否則任何人都無權出面阻止罷工。越南在2006年發生了150余起罷工,約16萬人參與;2007年罷工事件已高達541起,約有35萬人參與,涉及24個省市。今年來,越南南部工人罷工事件不斷,已經發生數10起,并呈上升趨勢。1月8日在胡志明市新順出口加工區就連續發生3起工人罷工事件;1月16日一天內就有韓國公司、澳大利亞公司、2家日本公司和1家越南公司發生工人罷工事件。而最近一起大規模的罷工事件發生在耐克公司的一家制鞋工廠,至少有1.5萬人參加了罷工,以表達對越南國內不斷飛漲的物價不滿。 產業配套能力落后。華堅鞋業集團總裁張華榮說,在東莞開一個制鞋工廠,用不了一個星期就可以完成制鞋設備、原材料以及工人的準備工作,中低端的原材料100%可以在東莞買到。而在印度和越南建一個制鞋廠,要準備上千萬美元資金,多數投入到配套產業設施中。2004年,華堅在越南建起了兩條生產線,平均工資只有中國的3/5,但是產業配套不方便,所需原材料和配件都得從東莞運過去。 并非高枕無憂 正在中國考察的美國鞋業經銷商與零售商協會主席彼特·麥杰尼說,韓國制鞋業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快速成長,80年代成長為第三大出口產業,1990年出口創下43億美元的最高紀錄。80年代末,世界鞋業知名品牌開始轉移到其他國家進行生產,韓國醒悟時,制鞋業走向衰落已經不可逆轉。2002年,出口降至5.8億美元,從業人員較1990年減少80%。 導致韓國制鞋業衰退的直接原因是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漲,根本原因是韓國從70年代開始過分依賴貼牌生產(OEM)以及長期忽視自我品牌創立、海外促銷能力以及專業人才的培養。從1962年出口第一批鞋制品后的幾十年,韓國沒有成功創立一個知名品牌,也沒有成立一家專門的促銷公司。到80年代中后期,創立了幾個牌子試圖打入美國市場,但為時已晚。中國鞋企應充分汲取韓國鞋業的教訓,加快轉變經營模式。 中國鞋企迫切需要三次轉型 首先是從外銷到內銷的轉型。中國有13億人口,是最大的鞋類消費國,也是消費增長潛力最大的市場。內銷訂單價格及品質相對于外銷來說要容易得多,風險也在縮小,在管理資金運作方面也占有優勢。在外部環境趨緊的情況下,鞋企應當往內地市場努力發展,從擴大內銷市場中改變被行業洗牌淘汰出局的命運。其次是從手腳經濟向總部經濟轉型。即“身首異處,將頭腦留在東部,身體轉移到中西部”。就是借助中西部眾多地區在招商引資方面提供的優惠條件,將鞋廠內遷到內地各工業園區,從而解決因人力、資金等多重因素制約造成的企業生存壓力,讓企業從“死亡”邊緣回生,延長或創造新的生存空間。但是,研發設計、營銷網絡、客戶資源、售后服務等高端環節繼續留在沿海總部基地。 最后是從原料商向品牌商轉型。市場旺盛時,鞋企們并沒有完整的履行社會對鞋業的各項分工,只是承擔了最基本的產品供應功能。至于渠道發展、品牌塑造、營銷扶持、售后服務等諸多功能,大多數鞋企都轉交給代理商。現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后進品牌虎視眈眈,渠道商們的議價能力越來越強,稍有不慎市場就可能功虧一簣,鞋企們必須加快轉型,組建市場服務團隊并派駐各地市場提供貼身服務,投放足夠的廣告以塑造品牌,完善代理商區域經營管理機制以面對嚴峻的市場發展計劃,可行性的區域扶持措施,兼顧全局與局部的品牌增值戰略等一條龍服務,履行一個成熟的市場營運商的種種功能。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