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忙而不亂六個人的通訊社盤點2008
這可能是歷史上人數最少的“通訊社”了——四男兩女共六個人,平均年齡28歲。 而在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的賽場內外,賽事熱點、經濟生活、廣場文化、與“新北京、新奧運”相關的各種場合都活躍著這個“小小通訊社”。這個“通訊社”是來自《山西晚報》的奧運報道團,這是山西媒體奧運采訪陣容中人數最多的奧運報道團隊,創下了眾多山西第一,這個團隊中有全省惟一一名北京奧組委注冊記者和三名非注冊記者。“條件有限,我們也要做到獨一無二”負責這個報道團隊的報社文體部主任侯銳放出話來,“不但要報道重點熱點賽事,還要報道關于北京的各個方面。” “哪里都是采訪間” “六人通訊社”,涉及的領域卻是包羅萬象,一個記者同時要跑三四個跨界的采訪:一個小時前可能剛剛忙完賽事的現場直擊,而下一刻就出現在奧運新科技的產品發布會上。這樣一來,采訪則常常發生在奔波的路上。 李霈霈主要負責的采訪是名人訪談、冠軍點評等名人的采訪。而有誰能知道她的名人訪談大多是在廁所中完成的。“與名人、冠軍的專訪,時間不固定,需要配合他們的時間。很多采訪都是在電話中進行的,但由于別的采訪任務,我也常常在各個地方,不固定在一處。當采訪電話打通的時候,由于環境嘈雜使得采訪常常進行不下去”,李霈霈情急之下找到了馬路邊惟一安靜的地方——廁所。于是有了這樣一個場景,與名人約好采訪后,李霈霈就在馬路附近打聽廁所的位置。在北京國際新聞中心、長安大街、鳥巢、奧林匹克公園等等地方的廁所里,她都曾完成過她的“名人訪談”。 范璐在報道團中主要負責奧運文化的報道,她的苦惱同樣來自采訪地點。很多奧運文化演出都是在晚上舉行,為了報紙能夠正常出版,她就需要在演出現場趕時間寫稿子。于是演出現場又有這樣一個場景,一位觀眾一邊抬頭看演出,一邊把電腦放在腿上打字寫稿,忙得不可開交。很多演出的地方出于安保的要求,不允許帶電腦入場,“那我可就苦了,只能看一段演出,然后跑出劇場,到外面的大廳里,趕緊在電腦上敲上一段稿子,然后再回去看一段,接二連三……”想起那段日子,范璐覺得外人看來這就是一個“瘋子”的行為。 “我不是記者!” “奧運把人的生活改變了”,這是記者郭瑞坤對北京的第一種感受,沒有了慣有的堵車,沒有了慣有的北京國罵,甚至有時候“客氣”得讓他吃驚。他以前也曾因采訪來北京,但印象和中國大多數地方一樣,環境和人始終是處在褒貶的兩端。但北京奧運卻把這兩端都改變了。“奧運記者”的身份并沒有給他帶來多少便利。一次在“奧運人家”的采訪中,由于當時的記者太多,“奧運人家”的主人當場下達了“逐客令”。為了拿到“奧運人家”的第一手材料,郭瑞坤只好假稱自己是游客,付了20元參觀費后,才進到“奧運人家”里,完成了采訪報道。 而與郭瑞坤有相同經歷的是記者劉巍,2008年8月13日,山西古典式摔跤選手常永祥在北京奧運會男子74公斤級比賽中,獲得了銀牌,創造了歷史性的突破。劉巍當時正在現場。 “當時常永祥走下比賽場時,情緒不是很好,可能還在決賽失利的陰影中吧!”常永祥沒有按照慣例與通道前的記者多打招呼,沉默地向休息室走去。“按照記者的職業習慣,應該是要去問決賽的技術問題或者感受等等,但那一刻,我覺得我不僅僅是記者,也是在場離他最近的山西老鄉,應該給他點鼓勵,這是比采訪更重要的責任。”劉巍回憶道,他沒有拿出記者的職業問題,而很動情地說“盡管輸了,你是英雄,山西人民為你加油!”他這幾句話使得常永祥的情緒有些平緩,他主動談起了自己的比賽感覺。隨后的新聞發布會,他看上去精神多了。 “那時就像角色互換了一樣,我成了一個普通的觀眾,給了一個運動員加油的言語,我想,這是對山西體育英雄最好的采訪”,劉巍說。 光彩的背后 金牌、榮譽、激情,這些渲染在媒體上的奧運元素,對這個“六人通訊社”的記者來說,卻有別樣的滋味。“我感到震撼”,報道團記者王冠興口中的震撼不是針對冠軍和比賽,而是針對志愿者。他采訪到的兩名來自山西的志愿者——王玉賓父子。他們住在一個10平方米大小的學生宿舍里,當時正值北京最熱的天氣,那學生宿舍又是高層,剛進去沒幾分鐘,王冠興就已經大汗淋漓了。他沒想到令人羨慕的志愿者住宿條件如此之差,沒有空調,蚊蟲叮咬,而他們一天的工作時間多達10個小時。 在每天當班中,僅“您好、謝謝”這兩句問候語他們大概要說上千次,特別是早晚兩個“高峰時段”,運動員、官員蜂擁而入,要在短短幾秒鐘內低頭核實掃描儀上顯示的注冊卡內容,同時還要與對方面對面微笑問候。“我不覺得辛苦,因為這是我的工作”王玉賓帶著一臉笑容的話讓王冠興感慨頗多。 這個小小的“六人通訊社”,在奧運會期間,每一個重大新聞的現場都有他們的身影,每一次熱點議題的背后,都有他們的聲音,完成了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而究其原因,在這個“六人通訊社”的背后,是報社后方二十多人的編輯組,是報社上上下下相關人士長達9個月時間的策劃布置,使山西晚報在奧運期間以集體的姿態出擊,以規模化的優勢進行最深入的報道,總計推出版面488塊,采寫稿件313篇,既有記者現場報道,也有后方深度分析,還有每日熱門賽事的專題解讀,從多個側面解讀了“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的外延與內涵,得到了廣泛認同。 一人一現場·各種版本的開幕式 8月8日,第一次全面考驗“六人通訊社”的時候到了,當晚8點,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舉行,為了報道開幕式,“六人通訊社”全面出動。記者劉巍進駐鳥巢,現場觀戰,為了獲取第一手消息,他提前就圍著鳥巢轉,先踩點,怕晚上耽誤事,用他的原話是“演員彩排,我也彩排。作為稿件的有效補充。” 記者劉斌負責外圍報道,他選擇了北京火車站、長安大街、天安門廣場、王府井商業區和地壇公園。那天從下午4點開始一直到晚上12點,奔波在各個地點,雖然沒有看上直播,可是享受到了各個版本的“開幕式”:在北京火車站,他看到了戶外大屏幕直播的預熱;在天安門廣場,他目睹了“大腳印焰火”的騰空,盡管當時他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出租車上,他聽到了廣播里的“活字印刷表演”;在地壇公園,他看到了歡慶人群中“我和你”的合唱。一場開幕式,他用各種方式看全了。 記者郭瑞坤當天采訪的是志愿者,這可是個“機密工作”,由于開幕式保密性很高,采訪到的志愿者都很自覺地閉了嘴,這可難為壞了郭瑞坤,想“混”入志愿者隊伍的他,頂著北京正午的大太陽從東走到西,又從西走到東,因為當時是交通管制,惟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己這雙腿。而記者王冠興負責“視頻直播”,一邊看電視,一邊寫整個流程的稿件,他把電腦移到了電視機旁,這樣在開幕式結束后,他基本上也能交稿了。于是電視旁是一陣“噼里啪啦”的敲字聲…… 記者李霈霈負責采訪的是當晚在開幕式上表演的明星,電話基本不離手……不巧的是,這天,大家都很忙,電話不是不接,就是說不上幾句話。她又開始她的短信確認,一晚上手機不離手…… 意想不到·奧運頭條背后的故事 “劉翔退賽、袁曉超獲武術首金、菲爾普斯是個‘神’、山西風吹到京城……”眾多的奧運頭條新聞曾帶給人們不同的情緒,有與勝利者一同的歡慶,也有同失敗者一般的酸楚。而對于身處奧運新聞現場的本報奧運前方記者們來說,他們的情緒可能更加復雜。 一條條奧運頭條新聞背后有多少耐人尋味的故事,而它們的見證者和創作者又有多少沒有寫出來的秘密? 金牌,并不都是甜的 首枚金牌,實質上與第51枚金牌沒有多少區別。但有著1984年許海峰首金零的突破以后,在家門口舉辦的奧運會,首金對國人來說更是意義非凡。本屆奧運會的首金大戰從賽前的媒體動向上就可以看出。本報報道團記者劉巍當時就感覺到國內的媒體是在押寶,一半的人跑到舉重場,一半的人跑到射擊場。就是看哪個地方會誕生首金。 當時劉巍在射擊場,他感到場上氣氛很壓抑。 射擊屬于冷門項目,在場的觀眾也不多,約有千人左右,而且被要求不得喧嘩,現場只能聽見“啪啪”的槍響,使整個射擊場有一種泰山壓頂的氛圍。當杜麗失敗,在首金爭奪戰中輸給卡特里娜時,現場的氣氛終于到了臨界點。劉巍描述道,隨著杜麗的哭,現場開始了一片抽泣,很多女記者陪著杜麗一起哭。這種情緒一直持續到獲得首金的卡特里娜和丈夫埃蒙斯那深情一吻的出現,才使得這難熬的氣氛轉向另一種輕松。這種浪漫的情懷,比單純的金牌之爭更有內容,現場觀眾也接納并鼓掌祝福。 經過首金戲劇般起伏的劉巍如今回想起首金之戰,感覺人們把首金賦予了很極端的情緒,得之狂喜,失之則悲,情緒被放大很多倍,多少顯得有些瘋狂。 丟失金牌是崩潰,獲得金牌也不全是狂喜。在“北京2008武術比賽”中為山西獲得首枚金牌的袁曉超,在領獎臺上也不是很興奮。現場觀戰的記者李霈霈認為:對于武術來說,這場賽事是離奧運會最近的時刻,但看完整個比賽,又覺得武術進入奧運會還有很大距離。她說就拿袁曉超來說,雖說獲得了金牌,但過程沒有絲毫懸念,他的比分比其他選手高出了一大截。這還是限制中國隊員參賽,如果全部項目都有中國隊員參賽,結果可想而知,中國隊很可能全部囊括。 李霈霈說,從比賽現場來看還沒有全運會的武術比賽精彩,這背后才是中國武術深層次的危機,是推廣到奧運會還是作為地域特色項目自我發展,從這枚武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