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絲賽“金絲” 國內絲綢行業虧損面高達38.6%
去年同期18元/公斤的蠶繭今年漲至30元以上,生絲亦由21萬元/噸漲至30多萬元……近期,國內蠶繭生絲價格暴漲堪比“金絲”。
“從沒見過像今年這樣漲價的,一天變一個價不說,關鍵是手里有錢也難買到貨。”北京秀水街某絲綢鋪的老板向記者描述道。他告訴記者,繅絲原料供應緊張已經持續了近一年。如今,去廠選購原料,竟然像去銀行辦理業務一樣,需要拿號排隊了。
根據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的最新數據,蠶繭價格自2009年初以來已經翻了一倍,至4月中旬漲至每噸9.27萬元,絲綢原料成本已經飆升到至少15年來的最高水平。
春蠶織夢阻礙重重
據了解,中國生絲產量比重占到了全球的70%。不過,隨著桑樹種植面積及養蠶農戶的減少,中國的生絲產量正在逐年下降,2009年的產出下跌了15%。原料供應吃緊,導致廠商、零售商齊聲叫苦。
利潤下降的不僅是秀水的小生意人。來自中國絲綢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2月,絲綢行業虧損面高達38.6%,高于全國紡織行業35.4%的平均水平。
中國絲綢協會報告稱,雖然1-2月份生絲產量同比下降0.33%,但受漲價預期影響,蠶農養蠶積極性大幅提高,今年蠶繭產量會有一定幅度增長。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蠶農的養蠶數量仍是不容樂觀。該人士透露,他去年看到的10間蠶舍中有8間在養蠶,而今年僅剩3間。
對于繭絲漲價的原因,中國蠶學會副秘書長林澤華向記者分析說,最近一段時期市場上的繭絲價格還算比較穩定,干繭的價格在8萬至9萬元∕噸,生絲的價格在26萬至28萬元∕噸。在春繭上市前,繭價會略有一點上漲,主要是繭絲供應偏緊的原因所致。2009年,繭、絲的最低價格分別為4.3萬元∕噸和16萬元∕噸,漲到目前水平的原因不是由于國際絲綢市場大幅回暖造成的,而主要是上游蠶繭原料供應偏緊,下游繅絲廠加工能力較大。
另外,由于蠶繭生產鏈較長,林澤華補充說,各方利益分配不均,農民基本處于放開的狀態。形勢好了,蠶農們就拼命栽桑,可謂“唱完山歌唱蠶歌,好日子天天在蠶里過”。但這些蠶農是抗不住什么風險的,自然災害一來,或是價格急劇下降時,那些產業和質量水平低下的產區就大面積棄種棄養,甚至毀桑砍桑。而桑林一旦毀掉,其重新栽種的恢復期一般在3年左右,這樣一來,給生產力造成了破壞性的打擊,整個行業也隨之墜入大起大落之中。春蠶產量緊俏,生絲價格走高也就不難理解。
他還告訴記者,由于今年西南五省旱災頻發,嚴重影響到蠶繭產量,江浙地區發種量也相對減少,春繭價格不會降只會上揚。廣西、廣東首批蠶繭收購價都比去年秋繭價格有大幅上漲,絲價也有可能每噸上漲1萬至2萬元。下半年西南五省干旱消除,蠶農提高養蠶積極性,增加發種量,繭絲價格將趨穩定,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絲綢之路”該怎樣延續
有人把中國的絲綢業比喻成“飛機的尾巴”,經濟起飛時,它最后升起,經濟下降時,它卻最先著陸。
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需求市場大幅度急劇萎縮,70%左右依賴出口的中國絲綢業受到了重創。雖然危機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但危機的影響還在延續。原中國絲綢進出口總公司副總裁陳亦慶在采訪中對記者說,雖然有種種理由來堅定信心,但2010年中國絲綢業能否涅槃重生,關鍵還是看質量。
蠶業是弱勢產業,要面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陳亦慶對記者說,家蠶嬌嫩,雖然現在已經培育出抗氟化物強的品種,但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且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這是蠶業產能和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林澤華也給記者列出這樣一組數據,2009年我國平均每畝桑林產繭量,東部地區是63.83公斤,比前幾年減少10公斤以上;中部地區僅32.02公斤,比前幾年減少8.8公斤;西部地區45.66公斤,比前幾年也有所減少。
中國紡織是拉動世界紡織業的引擎,“絲綢之路”該怎樣延續?
林澤華進一步解釋說,由于蠶桑業的發展與產業條件、市場機遇和氣候變化等因素都息息相關,因此其經濟效益存在很多不確定性。要讓蠶農收益和經濟效益保持相對穩定,他建議,在加強蠶桑主產區環保治理的基礎上,首先要在種養環節繼續提高產業化水平,改造傳統蠶業,搞好蠶業開發和綜合利用,延伸產業鏈。同時,推動科技創新,鞏固蠶業基礎,提高單產、產量和經濟效益,變粗放的數量型為質量效益型,走蠶桑生產的內涵發展道路。其次,各地政府、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聯手創建各類蠶業保障體系和風險基金,并不斷加以完善,提高蠶業抗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最后,在宏觀上加強對繭絲綢產銷和供求的調控,使我國蠶繭生產能根據國內外需求穩步發展,防止大起大落。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