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仍面臨深層次問題
中國政府10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出口大幅增長近五成,成績明顯好于預期。但經濟分析人士提醒,此次增長受益于去年同期基數較低等因素,與此同時中國外貿仍存在若干深層次問題,未來不宜過分樂觀。
海關統計顯示,5月份中國出口1317.6億美元,增長48.5%,比上月加快18.1個百分點;進口1122.3億美元,增長48.3%。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口商品中,機電和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大宗商品仍占主體地位。今年前5個月,中國機電產品出口3374.3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出口總值的59.4%。同期,傳統大宗商品出口平穩增長,服裝、紡織品、家具等增速普遍較前4個月有所加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研究員張小濟認為,此次出口恢復性增長依然沿著原來的路徑在走,調整出口產品結構的任務仍面臨很大挑戰。
他指出,從具體產品來看,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已經顯現“疲態”,如果不盡快轉型升級,未來出口仍可能出現波動。以服裝為例,前5個月服裝出口416.5億美元,增長13.1%,遠低于平均增速。
中國外匯投資研究院院長譚雅玲認為,在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漲、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的新背景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必須重視出口效益的問題,不能再滿足于薄利多銷。
分析人士指出,自去年5月份以來,中國出口額增長一直低于進口增速。相對較低的出口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出口價格的下降,而近期進口價格則突飛猛進。
出口產品低廉價格的背后是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而壓低的利潤率。據統計,去年中國工業平均銷售利潤率僅5.47%,而在中國制造業最具代表性的廣東東莞,制造業銷售利潤率僅為2.49%,整個代工行業的毛利潤率在5%到11%之間。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的張杰教授指出,以在出口中占大頭的機電產品為例,大部分中國企業面臨跨國公司控制核心技術與國際大買家掌握銷售終端這兩頭的擠壓,從而難以持續積累利潤。
商務部副部長鐘山今年4月曾表示,多年來,中國外貿發展模式更多注重數量擴張,規模與質量效益協調發展不夠;企業加工制造能力強,但自主創新和市場營銷能力弱;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附加值,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話語權及重要商品貿易的議價權等方面與貿易強國還有很大差距。
據海關統計,在去年中國外貿出口200強企業中,出口上10億美元的企業有80家,其中內資企業不過十余家,最大的內資出口企業華為去年出口總額為69.9億美元,在排行榜上居第八位。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自主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仍有待提高,真正擁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國內企業仍然缺乏。
張杰認為,中國本土企業并不是依靠打造自主品牌來獲取出口優勢的,相反,過度依賴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土企業自塑品牌和創新研發的意愿,使得出口企業無法向價值鏈的高附加值環節躍升。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的張軍生博士指出,除了出口,進口方面中國也面臨若干不利因素,比如鐵礦石等大宗商品漲價導致中國前5個月進口額大幅增長。但他指出,盡管面臨諸多外界壓力,中國政府仍堅持促進進出口平衡的戰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進口貿易便利化程度、對來自部分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商品進口實行零關稅待遇等擴大進口,對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