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振興規劃實施效果分析及建議6
六、政策建議
隨著國內擴大內需以及支持行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效果逐步顯現,行業將繼續完成《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應將《規劃》內容有機結合,科學銜接,實現行業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實現行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行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目前,針對紡織工業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還需進一步完善、充實產業政策。
(一)貫徹落實《規劃》,豐富對紡織工業定位
全面貫徹落實《規劃》。盡快制定相關實施細則和辦法,使《規劃》提出的各項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充分發揮《規劃》對行業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豐富對紡織工業的定位。《規劃》明確了“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高度概括和肯定了紡織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對行業發展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也給行業帶來發展信心。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加快,傳統紡織工業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高新技術、時尚創意成為紡織工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依據紡織工業長期發展戰略,為更有力地推動行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實現“紡織強國”目標,建議在對紡織工業定位的描述中,增加“紡織工業還是高新技術應用和時尚創意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等內容。主要理由如下:
1、紡織工業集中各種高新技術的應用
微電子、生物、信息技術與傳統紡織技術的結合,大大加快了紡織高新技術發展速度,我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紡織裝備數量居全球首位,紡織服裝產品的加工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2、紡織高新技術成果,廣泛應用其他領域
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碳纖維、芳砜綸、高強聚乙烯等特種纖維實現了規模生產,紡織新型材料和產業用紡織品在航空航天、國防軍工、基礎設施、環境保護、醫藥衛生等高新技術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3、創意經濟和時尚產業,日益凸現
紡織服裝的設計研發完全體現出創意經濟的特質,也是歐美紡織服裝業成為時尚產業的重要因素。隨著時尚消費、文化消費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經濟發達地區人民群眾的重要消費形態,一批領先企業已經突破單一的“制造--銷售”模式,在設計研發、品牌管理、營銷渠道建設和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涌現出雅戈爾、美特斯•邦威、愛慕、波司登等一批優秀品牌和企業。
(二)繼續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
國際市場一直是帶動紡織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紡織全行業約30%的銷售產值在國際市場上實現。2008年,我國服裝出口總額占全球服裝出口貿易額的比重達到33.2%;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占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額的比重達到30.3%。盡管國際金融危機引發市場需求萎縮對行業出口形成較大壓力,但從發展趨勢看,紡織行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市場份額將保持穩定,并有一定發展空間。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穩定我國紡織服裝的國際市場,《規劃》要求穩定和開拓出口市場。穩定和開拓出口市場主要措施有優化出口產品結構,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推進“走出去”戰略。
1、實施多元化戰略
建議實施多元化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加緊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引導出口企業積極開拓新興市場,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市場。開發適合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需求的產品,開辟新的營銷渠道和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鼓勵探索與發展中國家多樣化的雙邊貿易模式,發展中間產品貿易,以滿足雙方發展工業化和增加就業的要求。
在保持主要出口市場基本穩定的同時,鼓勵出口企業實現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開拓新興市場國家,如俄羅斯、東盟、中亞、中東、拉美的市場,開發適合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產品,研究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消費習慣,開辟新的營銷渠道,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繼續加強行業外交,貫徹合作共贏的對外方針,擴大與新興市場國家同行以及相關產業的各種形式的合作,交流市場信息,加強行業組織、企業之間的對話,形成定期溝通協商機制。
2、實施“走出去”戰略
鼓勵企業在境外投資設廠或采取收購、租賃、合資合作等投資方式,在勞動力、原材料、地域條件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設立制造廠,在主銷市場設立物流中心和分銷中心等,提高對紡織產品終端市場的控制力,改善我國紡織工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分配,實現銷售、研發、生產各環節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爭取在未來幾年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紡織跨國公司;行業組織要積極組織紡織企業開展出國展覽、境外培訓、投資考察、對外推介、對外交流等活動;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獲得國際認證、申請國際專利、注冊國際品牌;持續追蹤海外企業發展情況,積極發現問題,提前進行調查研究,選好市場,提出解決方案和政策建議;通過非官方手段努力推進紡織品服裝自由貿易區建立進程。
實施“走出去”戰略,穩步推動境外投資。加快研究制定鼓勵企業“走出去”、穩定外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指導意見。轉移國內部分剩余產能,引導有條件的紡織企業將初加工生產能力轉移到資源優勢突出、勞動力豐富、有市場潛力的國家和地區。通過跨國并購等方式,實現銷售、研發、生產各個環節的優化配置,提高我國紡織工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獲得國際認證、申請國際專利、注冊國際品牌等。
3、優化出口產品結構
保持出口平穩增長,堅持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優化出口結構,從整體上逐步實現從數量規模增長向質量效益增長轉變,提高行業核心競爭優勢;通過技術創新保證產品的質量,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增強設計開發能力和市場響應能力,逐步由OEM向ODM過渡;對不同出口產品采取實事求是的發展方針,如對量大面廣的大眾產品,要通過加強管理來降低成本,穩定生產,保持市場份額,逐步平穩升級;對高端自主品牌產品,要積極培育,加大產品設計、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力度,強化品牌意識,建立和擴大國際營銷渠道,提高紡織服裝自主品牌產品出口的比重。
4、積極應對貿易摩擦
鼓勵企業在提高行業自律水平、避免引發貿易摩擦的同時積極應對已經發生的貿易摩擦,提高企業自覺關注、主動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建立共享數據平臺,整合各類數據資源,建立健全行業運行和產品出口的監測預警體系,為企業提供客觀、全面、及時的信息服務;密切關注國外設限動向,積極與調查國家或地區進行交涉,運用包括世貿規則在內的各種國際通行規則,最大限度地保障紡織企業在貿易摩擦中的權益;充分發揮原產地規則在我國貿易政策調控和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杠桿作用,及其在提高加工貿易層次、避免反傾銷制裁、引導外資投向等方面的作用;檢驗檢疫部門進一步加強對輸歐美出口紡織品原產地證簽證管理和原產地標記查驗力度,與國外建立原產地證書電子聯網核查機制,并研究建立原產地證書簽證通報預警機制。
5、降低保險費率
建議加大出口支持力度,落實出口信用保險政策。利用我國巨額外匯儲備,增加財政投入,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降低保險費率,降低企業出口風險。
(三)繼續完善落實“擴內需”政策
為進一步開拓國內市場,建議國家“擴內需”有關政策和《規劃》中的相關措施能夠繼續有步驟、有重點地全面落實,為紡織行業經濟運行的進一步改善創造更好的市場條件。
1、繼續擴大紡織服裝產品消費
根據市場變化,引導紡織企業大力開發新產品,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進一步拓展流通領域,充分發揮遍布城鄉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的作用,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增加對邊遠地區的銷售,化解“出口轉內銷”的壓力。
2、推進服裝家紡自主品牌建設
加快推進服裝家紡自主品牌的建設,制定我國服裝家紡自主品牌發展的戰略,加大對品牌建設和自主品牌的宣傳力度,提升消費者的品牌消費意識,選擇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市場覆蓋面廣,市場占有率高、企業盈利能力強的服裝家紡自主品牌企業重點跟蹤和培育,引導企業以自主品牌開拓國際市場。按照“家電下鄉”政策,研究“成套家用紡織品下鄉”政策。
3、加快產業用紡織品開發應用
建立產業用紡織品多部門協調領導小組,研究制定產業用紡織品優先采購、產需銜接政策;針對產業用紡織品標準和使用規范嚴重滯后的現狀,盡快制定和修訂各類產業用紡織品技術標準和使用規范,并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以醫用紡織品、過濾用紡織品、土工合成材料、特殊裝飾用紡織品、農用紡織品等為重點,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產業用紡織品骨干生產企業,支持其實現產業化發展。
推進產業用紡織品在農業、交通設施、建筑、醫療等國民經濟領域的應用,有利于優化紡織工業產業結構、提升產品技術水平、對擴大內需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擴大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需要加強行業部門間的溝通,盡快跨部門、跨行業聯合制定醫療、建筑、交通設施、農業等領域應用產業用紡織品的標準和規范;行業協會要努力協調不同行業,促使生產與使用的對接,實現產業用紡織品的廣泛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國家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機會,大力推廣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推進產業用紡織品企業的重組兼并,優化企業資源,提升產業紡織用企業的整體實力;重點支持發展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的土工布材料、醫衛用紡織材料、農業用紡織材料三大系列;注重技術進步,努力降低高端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技術水平,拓寬應用范圍;擴大產業用紡織品的試驗、試用范圍,提高產業用紡織品在其他行業認可、認知程度。
建議加快制定和完善醫療、建筑、交通設施、農業等領域中產業用紡織品生產與應用的標準和規范,擴大產業用紡織品內需。同時,建議從體制上進一步解決產業用紡織品的使用,建立有利于跨部門溝通和聯系的體制,加快產業用紡織品的開發和使用。
(四)積極推進技術改造專項
2009年,國家投入紡織工業的科技進步和技術改造專項僅有300多個項目。在新增中央預算內資金中,安排紡織工業技改專項17.3億元。國家投入資金約占當年財政支持十大產業預算資金的6.7%,相對于具有5萬多戶規模以上企業的龐大產業規模而言,資金投入相對偏少。另外,我國關鍵工藝技術和重大裝備的對外依存度較高,不利于《規劃》任務的推進。
紡織行業技術改造重點領域主要是高效、節能、現代化化纖成套和紡紗織造裝備與技術;天然纖維高附加值產品加工工藝和技術;清潔生產裝備和實用工藝技術;多功能、差別化化學纖維加工工藝、技術及裝備等方面。
要實現上述任務,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推進紡織技術改造專項,增加專項資金的使用比例,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及應用、紡織裝備自主化、印染行業節能減排和產業升級等。建議部分省市設立的轉型升級專項資金、科技專項資金等也積極向紡織工業傾斜。同時,還建議有關部門應通過加大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力度加快關鍵工藝技術和重大裝備自主創新。
(五)完善中小企業融資
1、加大對公共平臺建設的資金支持
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在依靠行業組織推動的同時,也急需中央和地方政府給予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建議國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紡織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高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同時,建議政府資助對全行業具有普適性的關鍵技術推廣,買斷具有推廣應用價值的技術創新項目或選擇成熟的先進適用技術,通過公共服務平臺向廣大中小企業免費推廣,發揮市場的推動力,促進中小企業產品創新和品質提升,以此作為公共服務的有利推手。
2、繼續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
2007年以來,隨著國家貨幣政策趨緊,紡織行業普遍面臨融資難問題。2008年下半年以來,盡管國家出臺多項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支持紡織中小企業融資,但據調研情況,政策落實情況仍不理想,紡織企業融資狀況仍無實質性改善。《規劃》強調了紡織行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和民生產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一系列為紡織工業紓困解難,促進紡織工業結構和產業升級的重大舉措。建議針對《規劃》提出的重點任務,進一步加大對紡織企業資金支持的政策力度。
建議繼續落實《規劃》中關于加大對紡織企業的金融支持的有關政策措施,進一步改善廣大中小企業的融資狀況,緩解企業運營的資金壓力。
(六)進一步改進棉紡企業有關稅收問題
1、實施進、銷項稅對等稅收政策
“高征抵扣”的稅收政策一直是棉紡織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對于棉紡企業,棉花約占到棉紡廠生產總成本的70%左右,這種不對等的稅收政策極大的增加的紡織企業的運行成本,對于棉紡織行業來說是極不公平的。因此建議完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稅收政策,實施進、銷項稅對等的稅收政策,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2、取消棉花進口滑準稅政策
建議取消棉花進口滑準稅政策,改滑準稅率為固定稅率;取消進料加工棉花實行配額管理政策,允許出口企業以銷核進,自主采購;完善棉花進口配額發放管理機制,引入社會監督力量,增加透明度。
(七)鼓勵產業有序轉移
我國紡織工業約80%的企業集中布局在沿海省市、85%以上的工業總產值在東部地區實現,而原材料和勞動力主要分布在廣大中西部地區,形成了生產要素與生產能力配置較不合理局面。近年來,隨著東南沿海地區各項生產要素成本快速上漲,中西部地區臨近原材料產地、勞動力供應豐富等優勢逐漸顯現,紡織產業特別是服裝及紡織初加工行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日漸明顯。
1、加大對產業轉移到支持力度
發揮區域政策的引導作用,充分利用好國家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現有政策,支持紡織產業轉移項目。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為產業轉移項目提供優惠貸款支持,允許產業轉移企業利用東部地區資產為產業轉移項目貸款提供擔保,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優先支持產業轉移項目。
2、創新區域合作模式
創新區域合作模式,鼓勵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加強合作,按照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原則,探索在中西部地區共建紡織產業園區或集聚區,支持東部與西部地區企業兼并重組,優化產業資源。產業承接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優惠政策,對符合地方經濟發展要求的產業轉移項目提供包括專項資金、土地、稅收、行政收費、設備購置、人才引進等方面支持。
3、設立新疆紡織投資專項
建議設立新疆紡織投資專項,鼓勵內地企業加大投資,加快新疆優質棉紗、棉坯布基地建設,保持新疆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穩定,促進新疆紡織產業快速發展。
(八)淘汰落后工藝和裝備
當前,加快淘汰落后工藝和裝備的關鍵是抓住主要環節,突破重點及難點。有關部委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進一步建立健全淘汰落后產能的長效機制。確保實現淘汰落后產能的各項目標。按照《規劃》進度2011年前,紡織行業要完成淘汰230萬噸化纖和75億米印染落后生產能力。按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規定,紡織行業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加快節能減排、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1、加強結構調整政策指導
為加強對紡織行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指導,建議盡快修訂《產業結構調整目錄》(2005年本),加大對鼓勵類工藝和設備的支持力度,落實進口方面的配套配套優惠政策;在推進技術改造的同時,配合各地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加快對限制類和淘汰類工藝和設備的淘汰。
2、完善政策激勵機制
建議盡快發布《關于加快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制定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政策措施,鼓勵優勢企業對困難企業的兼并重組,提升我國紡織產業的集中度;對企業改造升級、在職職工安置、企業轉產、債務化解等方面出臺具體政策,促進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順利進行。
(九)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的經濟總量已經占到全國紡織工業的三分之一以上,形成紡織產業集群地的縣(市)、鎮近150個,企業數近20萬戶,成為我國紡織工業走向集約化、專業化發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目前,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已經參與15個重要產業集群地區的產業創新平臺建設工作。并已經在不同產業集群里建設了大約30家各具特色的創新平臺,為集群地區中小企業提供了大量創新公共服務,為促進產業升級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行業質量管理與服務方面,已經建成的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檢測網絡,包括十多個網絡實驗室,分布于全國主要紡織地區,具備國內領先的、與國際接軌的產品質量檢測手段;在行業信息服務網絡化方面,組建了紡織產業網聯盟,以紡織產業集群地、專業市場、重點企業、科研機構、紡織大專院校、行業協會等專業網站為成員單位,目前已經實現了“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與25個成員節點網站的互聯。
1、進一步構筑公共服務體系
目前,我國在扶持中小企業健康發展較為有效、覆蓋面較為寬廣的政策,首推建立科技創新平臺,構筑行業性公共服務體系。這也是推進和發展新型紡織產業集群,加快紡織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產業政策。
建議進一步構筑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產業集群建設的統籌規劃,發揮集群骨干龍頭企業產業的輻射、技術示范和銷售網絡的引領作用。加強產業集群的專業化配套協作,提升集群品牌水平,完善創新體系,推動產業集群向資源節約和生態環保轉變。
2、加快公共平臺建設
建議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在紡織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選擇基礎條件好、產業鏈相對完善、特色突出的一批產業集群或紡織工業園區作為試點,用新增國債資金支持構建以科技創新、檢驗檢測、信息服務、現代物流、人才培訓、市場營銷、融資擔保等為內容,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多層次、多形式的公共服務平臺體系,為集群內企業在生產、技術、管理、品牌、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務,以促進中小企業自主創新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3、整合提升,提高服務水平
針對目前我國紡織行業公共服務平臺存在小而散的問題,建議應當整合提升,提高服務平臺水平,相應規范的政策和措施應盡快制定和出臺。 (全文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