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模式”與行業工會齊頭并進
漲薪,還要漲薪。
“今年工人工資預計比去年提高10%左右。” 陳福清語氣肯定地告訴本報記者。
作為浙江省溫嶺市新河鎮羊毛衫行業工會主席,陳福清下個月將代表新河鎮12000名羊毛衫業工人,簽下2010年度職工工資協商協議書。這將是他簽的第八份工資協商協議書。
在擔任行業工會主席的第八年,自認為“打工者”、60歲的陳福清仍騎著一輛自行車穿行在新河鎮的大街小巷。自行車是陳福清8年工會工作的見證者,現在他所騎的自行車已經是“第三任”。8年時間,陳福清騎壞了兩輛自行車,還曾被摩托車撞倒縫了三針。
自行車還見證了陳福清8年前初任行業工會主席時的多次冷遇。
第一份協議書
“人難見,臉難看,話難聽。”陳福清將自己最初的境遇總結為9個字。
2003年初,為了制定出一份勞資雙方都能接受的工價表,陳福清開始對新河鎮的羊毛衫企業的工資狀況進行調研,希望拿到各家工廠的工價表,而這對于企業來說可是商業秘密。因此,起初并沒有老板愿意配合。
陳福清在遭遇多次閉門羹或冷臉相對之后,求助于鎮政府,終于在當年的6月13日召開了“羊毛衫行業職工工資懇談會”,13名職工代表和8位企業老板坐在一起談判。
陳福清回憶起當時的談判過程:我們根據5大工種、59道工序制成了工價表,由工人對工價表進行無記名報價,同時老板也報出自己的工價,然后雙方針對有爭議的工價進行討論。“其實雙方的報價差距不算大,大約10%的差價吧。”陳福清說,但還是來來回回談判了十幾個回合,對工價標準進行了數次調整。對實在談不攏的環節,由政府出面做工作。最終確定下來的工價定為行業最低工價。
2003年8月8日,代表職工的新河鎮工會與代表企業的行業協會簽訂了《羊毛衫行業工資(工價)協商協議書》,并約定行業工資協商每年進行一次。
“協議來之不易啊”,陳福清感嘆,協議簽訂前的工人工資水平是680元,協議要求“每月最低工資不低于800元”,并且工資必須在“當月產量結算后次月25日至28日發放”,如有困難與工會協商適當推遲。“最低工資800元,這在當時全國來講不容易。” 陳福清告訴記者。
為了將這次成功的嘗試更好地推行下去,2003年8月,新河鎮羊毛衫行業工會成立,首開非公有制企業的行業工會先河。時任鎮工會副主席的陳福清兼任該行業工會主席。
長嶼之困
新河鎮推行工資協商制度也是被逼出來的。
新河鎮的羊毛衫廠都集中在長嶼的公路兩旁,和國內很多服裝產業集聚地一樣,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由家庭作坊發展起,從最初的四五家的規模,發展到1998年的近100家,再到最多時的116家企業,近10億元年產值和12000名工人。
在長嶼羊毛衫行業的工人中,外省的占到70-80%,勞資糾紛也隨著有打工經驗的外地工人的不斷涌入,成為當地產業的難解之題。
羊毛衫生產有著淡旺季之分。每年4月到12月是旺季,1月到4月是淡季。這種不穩定的狀態直接導致工人的不穩定。每年三四月工人如候鳥般飛來,12月一過,又如候鳥般飛走。能否按時按價結算工資,成為工人與老板的矛盾焦點。
長嶼的羊毛衫企業上規模的不多,好一些的也只有三四千萬元的年產值。“財”不大,“氣”自然不粗。陳福清介紹,2003年前的長嶼,一些老板為了“綁定”工人,每月只發生活費,年底結算工資,而之前談定的工價也往往是口頭約定。因此,尤其企業在經營不善的時候,經常發生拖欠、克扣工資的情況。
每到生產旺季的八九月份,也是長嶼羊毛衫企業因工資問題引發的上訪、停工事件的頻發期。僅2002年,羊毛衫行業工人上訪量就占全鎮接訪量的45%。
不合理的工價,不規范的用工,導致工人跳槽頻繁,熟練工人難以穩定。旺季缺工成為長嶼羊毛衫廠的集體困境,也成為制約當地產業做大做強的瓶頸所在。
不過,這種情況在采取工資集體協商以后得到了明顯改善,2003年長嶼羊毛衫行業因勞資糾紛上訪,比2002年同期減少了70%。
“2006年我們實現了工資糾紛案件零投訴。”陳福清對這一結果感到自豪。
“協商”的進步
如何看待工資協商的“溫嶺模式”?
“這是一個好現象,是社會不同利益集團合理公平競爭的表現方式。”著名經濟學家仲大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溫嶺模式”非常好,值得推廣到全國。
仲大軍分析,當我國加大對外開放程度之后,整個經濟都與世界強勢經濟集團聯系在一起。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不知不覺地成為被廉價掠取的對象。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內低工資階層的大量出現。要改變這一現象,我國必須加快工業化進程,盡快將產業結構和城鄉社會結構調整到一個合理的狀態。但在這一過程中,如果長時間地維持低工資狀態,很可能使我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走入一個畸形狀態。
“工資協商機制是一種進步,以前只是老板利益集團說了算,工人沒有和老板爭利益的機制,現在有了工資協商機制,收入分配達到公平合理,有利于整個產業和經濟的長遠發展。”仲大軍認為。
如今,工資協商制度已經得到國家領導人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2007年11月26日,溫總理作出重要批示:“溫嶺的做法可以總結推廣。”
全國工會近日召開專門會議提出,力爭到2012年基本在各類已建工會的企業實行集體合同制度,全面推行工資集體協商。來自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最新消息則表明,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13個省下發文件,推動開展工資集體協商工作;有23個省人大制定“集體合同規定”或“集體合同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另外,由勞動社保部起草修訂的《工資條例》將在年內出臺,工資協商制度條款將被納入其中。
從7月1日起,北京、河南、深圳、陜西、安徽、海南等多個省市同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多在20%以上。今年上調或計劃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省區市共有27個。
一場全國性的“漲薪潮”及“工資協商”再次升溫。
漲薪空間
伴著紗線車間隆隆的機器聲,溫嶺市第十二羊毛衫廠的員工小何(化名)向本報記者描述多年前的自己:“我是本地人,在羊毛衫行業干了10年了。8年前我的工資只有七八百元,很低的。”不過,小何說,后來工資每年都漲一點,行業工會每年都會和企業協商定價。
據記者了解,新河鎮所有參與工資協商的企業,都按照每個廠工人總數的5-10%的比例參與協商。“現在整個新河鎮羊毛衫廠工人工資水平都相差不多,一般工人能拿到2000元以上,最多的可以拿四五千元呢。” 小何說。
在鎮政府、行業工會和行業協會的共同努力下,新河鎮的羊毛衫行業正以每年5-12%的速度給工人加薪。
由于工資談判簽訂的“協議書”是報市勞動人事局備案的,效力等同于勞動合同。并且,還要根據行業發展變化不斷修訂工價,這就意味著這個“變化”很可能是只漲不跌。
新河鎮90%以上的羊毛衫廠都參與了工資協商,當地的調查顯示,當地羊毛衫企業的工資幾乎沒有低于行業工資標準,甚至大部分企業都要高出標準5-10%。
不過,羊毛衫的生產利潤是有限的,再加上今年原材料成本的上漲,新河鎮的羊毛衫企業還能夠承受大的漲薪空間?
對于這個問題,溫嶺市羊毛衫協會會長、溫嶺市第十二羊毛衫廠老板王新法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現在生意比較難做。”
新河鎮生產的的羊毛衫90%都內銷,王新法從1992年開始做羊毛衫廠,多年來已經打下不錯的基礎,即使是金融危機期間,王新法的日子也并不難過。據他介紹,去年廠子情況不錯,不缺訂單,用工穩定,倒是今年上半年“不太好”,至于下半年,“情況不好說啊”。對于原因,王新法也說不太清楚,不過他認為,工人工資漲不漲和企業生意好壞沒有太大關系,“一切都是市場經濟說了算,該漲的時候就得漲,這樣能夠保證生產正常進行。”
下個月就是羊毛衫生產的最旺季,王新法說,當下老板最需要考慮的是爭取高利潤的訂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