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 中國制造必須變革
歐盟啟動最大規模對中國瓷磚反傾銷調查
日前,歐盟對中國瓷磚反傾銷案正式立案,相關調查也隨即開展,這將有可能對中國陶瓷產品出口造成巨大影響。據了解,這已是中國陶瓷在最近十年內所遭遇到的第六次反傾銷調查,而就在今年5月下旬,墨西哥政府對中國生產的無縫鋼管征收臨時反傾銷稅;6月底,已經打了4年官司的浙江某鞋業公司,向歐盟高院提起反傾銷案上訴。反傾銷,幾乎已成為中國出口企業經常要面對的遭遇戰。
反傾銷或將造成產業“洗牌”
根據相關規定,在歐盟新近立案的中國瓷磚反傾銷案中,如果涉案企業不應訴的話,將有可能被征收高達430%的懲罰性反傾銷稅。相應地,對于積極應訴的企業,則有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到相對較低的單獨稅率。據了解,本次反傾銷案調查涉及出口金額約為3.1億美元,幾乎涵蓋了國內知名陶瓷企業,是中國陶瓷行業出口史上最大的反傾銷調查。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和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正充當著目前組織涉案企業應對的“牽頭人”。
廣東省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一位姓占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國陶瓷墻磚、地磚產品出口中,廣東省超過了70%。今年1至4月,僅佛山瓷磚產品出口到歐盟的總值就超過7000萬美元。這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來說,反傾銷調查通常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規模不大、出口額較低的小企業,可能會選擇放棄出口。而規模較大的企業,為了保住自己的重要市場,則不得不選擇積極應對,這或許會造成國內陶瓷生產企業的重新“洗牌”。
金融危機引發貿易保護主義
上海社科院《上海民生發展報告》主編王泠一博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歐美國家屢屢提出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案調查的原因,無非是希望保護本國市場,同時也保護本國國民的就業率。而基于我國目前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這樣的摩擦,事實上是很難避免的。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的制造業,大部分與歐洲正在衰落的產業重合。”王泠一說,直到現在,歐洲仍未走出金融危機的影響,其本地制造業的信心嚴重不足,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也就順理成章了。期望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和各進口國之間,能構建起一個高效的行業對行業、協會對協會的協商機制。
應對“反傾銷”傳統制造業須變革
王泠一告訴記者,不論是陶瓷、制鞋還是鋼管產業,不僅集勞動密集和資源消耗于一身,同時又是低利潤、低回報的低端產品。從這一角度來說,我國的出口產業也需要自我反省。
“除了據理力爭、保護自身權益外,我們也應該想一想自己身上的問題。”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尹伯成表示,歐盟也好,美洲國家也好,敢于屢屢拿中國出口的產品“開刀”,反映了我們自己也有“軟檔”,而這“軟檔”,就是產品自身的可替代性。無可否認,盡管“中國制造”的價廉物美在一定程度上可說是公認的,但去除了低廉的價格這個決定性因素,我國出口的產品,從科技含量和創意上,都不具有優勢。
尹伯成表示,低價,不可能永遠成就中國出口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談判桌之外,生產企業應當致力于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原創性,與此同時,持續了多年的制造業工人的低工資,和對資源的大量開采,有關部門都應當高度重視。“中國制造”,是到了該變革的時候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