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欲推預警系統絕地反擊貿易壁壘
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起的337調查中,就有5起涉及在華企業,占案件總數的55.6%。中國已成為美國“最嚴厲”貿易限制措施的最大受害國。
為破解中國企業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壁壘,商務部意圖通過一款“專利預警”數字模型系統,事先對被調查企業進行一系列應訴成本等知識產權風險驗證,為我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應對貿易壁壘提供參考和警示。
中國企業勝少敗多難以承受
統計數據顯示,從1995年開始,美國每年都對我國產品發起337調查,且呈不斷增長趨勢。尤其是我國入世后,美國對華337調查增長提速。
在案件數量不斷攀升的同時,我國企業被調查的產品結構不斷升級,電子產品涉案最多。商務部國際貿易研究院副研究員閔森提供的統計顯示,1998年以前,美國337調查涉及的中國產品主要是輕工產品;1998年之后,受調查的產品涉及電子、輕工、機械、化工、汽車、冶金、建材、醫藥等,計算機軟件、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產品成為美國涉華337調查的主打產品。"隨著我國制造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出口產品技術含量的不斷增加,國外企業限制中國產品進入的手段也隨之轉向了高端。"閔森分析。
令人擔憂的是,在這些調查案件中,中國企業卻勝少敗多。在1986~2008年美國對華發起的337調查案件中,已結案共80起。其中13起以和解方式結案,占比16.3%;申訴方撤訴以及適用有限排除令的分別為8起,各占比10%,其余均是敗訴。337調查已成為中國企業不能承受之痛。
商務部欲推預警系統絕地反擊
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知識產權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核心熱點。在世界貿易組織層面上,美國將中國的知識產權問題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導致很長時間內中美雙邊知識產權談判擱置;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層面,歐盟將中國的知識產權問題提升到雙邊經貿的主要議題中;在國家層面,美國多次將中國列入“301條款/306條款”重點觀察國家名單中,日本、歐洲發達國家,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國家層面就中國知識產權問題跟隨美國;在企業層面,美國企業對中國對美出口企業發起大量337調查(包括332、334)、歐洲企業搶注中國馳名商標(包括老字號)等等,對中國知識產權的"侵權"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閔森透露,為了應對愈發嚴重的337調查,商務部課題組已經研究出一套數學模型的專利預警。
“專利預警是指通過風險評估等方式,事先對我國在進出口貿易中涉及337調查的企業,進行產品是否應該起訴、應訴成本、律師費用等知識產權風險的調查研究。企業在建立的風險評估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下,自行測試在對外貿易中面臨的知識產權風險指數。”閔森表示,在該系統指導下,相關人員經過大約3個月的數據采集和3個月的模型建立,得出相應的評估結果,為我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提供參考和警示,從而避免國內企業浪費不必要的精力和金錢應對國外調查,同時發揮積極的主動性應對美對我國的貿易壁壘。
企業呼吁政府分擔應訴成本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薛榮久表示,“針對美國337調查的預警系統很可能為我國應對國外設置的貿易壁壘帶來‘革命性‘的轉變。但具體怎么實施,效果如何,還有待一段時間的觀察。”一直以來,國內企業在應對337調查的過程中,以“單打獨斗”居多,究竟應訴與否,怎樣應訴,多半是自行與律師商量判斷。如果這套新的預警措施能有效實施,那么在每一個反傾銷案件發生的時候,便可為企業提供充分的研究數據,幫助企業分析問題根源、應訴勝算成本、是否應訴等。讓企業做到有備而打,增大官司打贏的概率。
也有部分涉及過337調查的企業表示,與其他外貿調查不同,337調查牽扯的幾乎不是某一家企業,而是整個行業。"實際上,美國對我們任何一家企業進行的337調查,都可以說是對我們整個行業的調查,而企業在應訴中成本非常高,因此我們希望政府在未來做預警系統時,多考慮能否幫助企業分擔一部分應訴成本,畢竟應對337調查不是一家企業的事情。"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