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本土品牌服裝的困境與出路
中國市場是一個不斷增長的蛋糕,國人看在眼里,國外品牌也垂涎三尺。“2010廣州服飾文化周高峰論壇”,匯聚了各大服裝品牌領軍人物,從中外前沿訊息與資源出發,圍繞 “后金融危機時代,廣州服裝業何去何從”的論壇主題,全面評價本土品牌面臨的生存環境和發展趨勢,共謀行業的發展。
強弱分化加速 馬太效應顯現
從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來看,國人崇洋心理頗為嚴重。成功人士、社會精英這些具高或較高購買力的人群大體上只選洋品牌,或絕大多數的消費都花在洋品牌上。而具中等購買力的消費者則在“假洋鬼子”與國內較具知名度的品牌中快意享受;購買力有限的消費者,以價格為主要選擇依據,購買的自然是國內品牌甚至不問品牌了。
從行業自身而言,從事服裝的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有著較大的硬傷。品牌產品與風格穩定性不足、路線不清晰、宣傳推廣不到位,較易受市場變化的沖擊。企業提升實力,發展與壯大就可能僅僅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又或者發展到一定規模就遇到瓶頸,無法突破。
李聲治指出,從渠道的使用來對比,目前國內一線商圈的高端主流百貨商場以及知名商業街的重要位置基本上是洋品牌一統天下,只剩些邊角位置讓“假洋鬼子”和國內較具實力的品牌瓜分,其余的只能搶占二、三線的位置爭奪客源了。但即便是搶占了較好的位置,也有兩種痛苦要承受,其一是商場“折折上升”與越送越多的促銷浪潮擠壓利潤之痛;其二是街鋪不斷上升的轉讓費與租金讓人有欲舍難離之痛。國人購物崇洋令人煩惱。
當前的經濟大環境對本土品牌的發展也十分不利,李聲治說,一是出口受阻并且未來很有可能是一個不斷下降的趨勢;二是技術類員工嚴重不足,一般勞動力也在逐漸減少;三是受國家政策、法規的影響,制造業成本上升較大且呈逐步增加的趨勢;四是國內市場的消費在不斷增加,每年均超雙位數,但同時涌入國內的洋品牌也在不斷增加國內品牌產品必受擠壓與打擊,形勢不容樂觀;五是產能過剩將長期存在,價格戰亦相伴相生。
抄襲使本土品牌陷入惡性循環
作為服裝企業來說,面臨的外部發展困難主要有:政府政策的調整;服裝企業成本的大幅增加,包括人才方面和稅收費用;其他企業的無序競爭;運營成本的提高是企業發展的絆腳石;國外品牌的擠壓。除了外部的原因之外,服裝企業的發展也面臨著內部的各項困難所制約。
云健進一步指出,本土品牌在品牌建立的過程中普遍存在創新不足及抄襲的毛病。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由于各企業存在純利不高,沒有太多的預留發展基金的情況,導致在時間潮流的設計及生產上多采取抄襲國外品牌,減低研發費用的方法。如此一來,中國服裝業在國際市場上將無法獨自站立,無法真正地打造自己特色的品牌,陷入惡性循環。
云健認為,在資金方面,現在服裝企業普遍存在資金不足,融資困難,周轉率低的問題。由于資金不足,各企業只能投放很少的資源在研發上,對于產品也只能撒網式開發,不能形成規模,無法根據市場特點而大量生產。
在人員任用方面,各服裝企業也可通過正常的掛牌制度,以透明公開的形式招聘合格人員,避免企業間盲目的抬價行為。同時,在信息通報方面各企業也可依據相互通報制度對所聘人員的能力、誠信等有所了解。
此外,隨著房地產價格的上漲,導致租金的大幅增加,服裝企業在議價時的能力在單打獨斗的情況下都無其優勢。這就要求各品牌必須組成聯盟,以集體談判去爭取最佳條件。除了租金之外,企業在促銷時的成本也不斷提高,打折力度也越來越大,這就要求各品牌有所默契,不是一味地降價求銷,而盡可能多地使用誘導的方式,使用間接的手段去促銷。
{page_break}
騰籠換鳥應留下服裝企業提升發展空間
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在改革開放初期,政府為解決大量社會閑置勞力,對于勞動密集型企業采取的是鼓勵和支持的政策。當時,政府在稅收、土地、就業等方面都給予了各種的優惠。由此導致了該等行業的急速發展。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來說,廣州地區由于工業廠房供應不足,工業廠房的租金在某些地區曾經一度搶高至二十多元一平方米,并維持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當時來說服裝企業是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必備項目之一。
但是,隨著政府政策的調整,尤其是近年的騰籠換鳥的改變,在廣州及珠三角出現了大量的閑置廠房,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以工業廠房租金來說,今天在廣州市郊的很多工業園區及村鎮工業區,廠房租金只要十多元甚至于幾元一平方米,以投資回報的角度來說,處于非常低的水平。由于回報低,各地在政策面的影響力下,對于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由當初的鼓勵和支持改為限制與排斥,造成服裝企業普遍都到了發展的瓶頸。
由于要追求GDP的高速增長,在很多地方普遍出現了一窩蜂投資房地產的不良現象。這樣一來,一方面造成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失衡,造成經濟的泡沫化;另一方面,在短期雖然創造了繁榮的局面,但是長期來說,一個社會只注重某一行業畸形發展的話對于社會的健康發展和平衡發展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以美國為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特別注重于金融業的發展,最終引發了這次的金融海嘯。痛定思痛,美國政府最近終于簽署了法案發展多元經濟,讓更多企業留在美國。騰籠換鳥是一種新的思維模式,是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定時候的產物,但騰籠換鳥應是以提升產業等級,提升企業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為目的,而不是盲目地取消某一行業。
洋品牌領風騷 本土貨成陪跑
“到底誰贏了?”在被譽為中國服裝連鎖經營第一人的車廣平看來,“不是我們,是國外二、三線品牌!他們利用其先進的管理手段,通過對原材料通路、生產通路、銷售通路及管理通路的高度掌控,實現了在中國的整體品牌輸出,利用國人的資源源源不斷地賺取國人的利潤。”某洋品牌2006年在上海開設了中國的第一家專賣以來,短短的4年時間,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經超過了60家,從一類城市逐漸往二類城市滲透。外資品牌贏在中國的局面已然形成。
車廣平調查發現,洋品牌進入中國來,帶來的只是品牌,一個LOGO,一個理念,利用中國的資源把中國品牌打敗了。
“師夷長技以制夷”,老祖宗很早就喊出這句話了,“師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多年以來,廣東服裝產業通過貼牌加工生產、批發代理貿易、擴大廠房設備等規?;\營形式向垂直業態逐步深入而舉步維艱,依靠簡單的批發粗放型管理模式和縱向配套資源已經無法滿足市場競爭的需要。整個行業急切需要調整路線,走一條由生產型企業為主導的“中國制造”到技術文化型企業主導的“中國智造”之路,讓“MADE IN CHINA”不再廉價。”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快“思維方式的轉變使企業獲得了累累碩果。
廣州服裝企業正在惡劣的競爭環境下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我們渴望得到一片溫潤的土壤,適宜的生長氣候,從而有助于我們成長加速。期待政府各界清除廣州服裝行業稅收高與融資難等多重障礙,學界給予源源不斷的市場型人
才輸出,唯有這樣才能讓廣州服裝企業快速踏上“中國智造”的產業轉移之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