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讀懂世博時尚表情
上海世博,百年一盼。
一言以蔽之:世博會是人類文明的禮贊,素來惜贊如金的《三聯生活周刊》如此寫到:幾乎人類所有的進步都被世博會這個慶典以各種形式加以贊揚。而從現代營銷的角度,世博是眼球經濟的集大成者,參觀者將達到甚至超過7000萬,而傳播的力度深度和廣度則堪稱活動報道的最高峰。
上海世博與中國時尚:難奈冷熱兩重天
幾乎每個行業都不愿錯過這個百年一遇的平臺,因為世博會就是把世界搬到了家門口,將一步登天的不可思議變為可能。
不妨看看世博和時尚的關系:世博濃縮了工業文明的最高成就,其內涵是提升生活品質,這和時尚的終極目標可謂一脈相承。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城市時尚,正是時尚金字塔的塔尖,亦可謂時尚的風向標,君不見在今天的時尚江湖中,所謂的世界五大時尚之都,是怎樣的“振臂一呼,應者云集”。因此從理論上講,上海世博,應當是與時尚距離最近的世博會。
隨著于今睽違數百年的時尚天朝的位移和裹挾著猛烈臺風的西風東漸,中國時尚在全國時尚坐標中的從屬甚至附庸地位成為無可奈何的沉重存在,回顧歷屆世博會不難看出,展示的基本上是以西方為軸心的時尚私家菜。該到中國時尚雄雞一唱的機會了。
那么對世博這個家門口的絕佳機遇,中國時尚又是怎樣“長袖善舞”的呢?
作為中國時尚的主力軍團——服裝行業來說,其參與的踴躍、表現的熱情令人難忘。《服裝時報》曾經刊登過一篇題為《上海世博會:紡織服裝業八大看點解析》的文章,文中舉例說, 12米高的“鄂爾多斯之針”豎起永恒地標;江蘇蘇豪國際集團作為2010上海世博特許生產商和零售商,開發了限量版世博特許產品——真絲織錦畫《清明上河圖》;東華大學為東道主展館——上海館全體工作人員、禮儀人員及志愿者設計制服;上海世博會特許產品生產商蓋奇主打天然彩棉、大豆蛋白纖維等天然植物為原料的環保產品,讓世博更低碳等。
然而透過這些美輪美奐的肌理,我們遠遠沒有感受到中國時尚的脊梁。
有媒體稱:世博會上演的是“建筑時裝秀”,比如著名建筑設計師、中科院院士鄭時齡認為:“世博會就像是一場建筑的時裝秀,這些充滿先鋒性、探索性的建筑,代表了未來建筑的發展方向。”這樣的說法讓時尚界人士多少有些酸澀,前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王曾敬曾經形象地表示: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服裝是跳動的音符。可是世博會能讓人感受到“時裝音符”的歡快躍動嗎?曾幾何時,一場“流動的紫禁城”,將短短的T臺延伸到時尚策源地西方各國,其將中國傳統建筑頂在頭上的設計創意也收獲了諸多詬病。但是從客觀效果上看,畢竟讓西方沉甸甸地感受到了時尚中國的存在。一位CHIC的創始人曾經向筆者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期中國模特在西方的盛裝出演,讓西方媒體驚呼,這是“時裝中國龍”的覺醒,到了20年后的上海世博會,能不能再進一步,實現時裝中國龍的騰飛呢?
筆者以為,之所以人們看不懂上海世博會上中國的時尚表情,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是缺乏特質鮮明的聯合體。中國紡織報曾刊登一篇題為《世博讓全球服飾文化大交融》的文章,作者對意大利和法國的時裝表現大加贊賞。
意大利館服裝品牌的立體靜態陳列也使參觀者大飽眼福。其中,世界名牌服裝陳列彰顯了這個服裝王國的風范。作為贊助商之一,普拉達(Prada)用具有彈力的府綢面料為意大利展館的工作人員設計了工作服。杰尼亞(Zegna)根據品牌特色展出了一套特大號的經典男裝;杜嘉班納(D&G)則以黑色薄紗無袖禮服向參觀者展示它的品牌魅力……阿瑪尼(Armani)、范思哲(Versace)、路易威登(LV)等經典奢侈品牌以其特有的風格正告所有觀眾:“意大利最大牌。”
法國國家館這次把為中國新人舉辦的婚禮慶典搬到了上海世博會。法國圖爾市市長杰曼親自為新人證婚。部分新娘的婚紗禮服出自法國服裝設計師歐迪之手。鋪滿了玫瑰花的圖爾市展館前排起了長隊,大家都希望能近距離欣賞展臺上白色的婚紗禮服。
相形之下,中國時尚特質的集成式展現卻是模糊的鏡像。
二是缺乏行業推手高屋建瓴的籌劃和切實有效的作為。綜觀世博會的國內各項活動,經濟文化和旅游層面居多,而和時尚相關聯的活動甚少,筆者曾參與上海服飾學會策劃,關于本地服裝業如何與世博會融合的活動,可惜由于種種原因,而未能推進。世博本來可以成為追尋本土時尚根脈和彌補國際時尚時差的好機會,因為世博是時尚傳播高地,時尚交流高地,更是時尚成長高地。比如能不能推一個城市時尚指數的評價,通過東西方的比較,科學全面地對國內城市的時尚能力建設進行理性切實地指引呢?
讓我們看看參觀人數最大的中國館——東方之冠,展示的更多的是古代中國,或者說現代語境下的古老傳說,時裝是現代城市的最佳代言之一,卻缺乏應有的位置。然而那些鼎鼎大名的國際時尚品牌卻敏銳地捕捉到“古老中國”的含金量,并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現代時尚之中。比如香奈兒以許多傳奇經典及中國為設計靈感,特別推出一系列配飾與服飾珠寶精品。這些以經典元素為出發點,再予以重新詮釋的單品低調華麗,平添一抹詼諧與幽默,打造出獨特且珍貴的配飾精品系列。
卡爾·拉格斐也不露神色地在設計中引入許多不同的隱喻,如珠寶中借鑒飛龍圖騰,或是流蘇綴飾在手鐲、胸針、手鏈、頸鏈上,注入中國的傳統藝術與民俗風情。
上海:能否成為“時尚第三極”發動機
有形而無神,重形而輕神,時尚業在世博會的表現暴露了業界時尚營銷的軟肋。甚至可以說,中國時尚依然缺乏講好故事的能力。
歸根結底,還是主流社會缺乏對時尚的理念認同,理論缺失注定導致實踐蒼白。業界相關主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以及野蠻成長的階段性制約,其舉措往往失于一葉障目和盲人摸象,缺乏全局和系統的時尚意向,從而加劇了主流社會對時尚認同的疏離和模糊感,中國的時尚品牌遠沒有到像法國那樣成為“國寶”的高度。
中國的時尚行業組織基本上還是依照傳統的產品分類,如今已經不合時宜,一個簡單的道理,某企業如果既有服裝又有飾品,該加入什么樣的組織呢?能不能從社會屬性、市場規律和消費者心理層面,結束以產品分類的支離破碎,使得行業組織納入產業鏈的推手地位呢?
時尚跨界是一個值得期待和鼓勵的嘗試,某機構推出了“時尚同盟”,以求讓中國時尚的各主體——傳媒、商家、上下游企業、中介組織無縫連接,如何做到利益兼顧,尤其是克服一己之私的門戶利益,還面臨不小的考驗。
一個更激動人心的期待則是:世博會之后的上海,能成為國際時尚“第三極”的發動機么?
讓上海成為“世界第六大時尚之都”,這個口號已經喊了10年,10年前秉承“大上海、大時尚、大聯合”理念的上海國際時尚聯合會的成立,曾經讓業界興奮一時,遺憾的是并沒有大的作為,10年之間,隨著北京這一重量級競爭者的強勢加入,“時尚都市PK”成為空前眩目的景觀,然而在目不接暇的落英繽紛之后,我們依然沒有看到一個時尚巨人的出現。不得不說,中國的“時尚之都”建設,還沉迷于“形式大于內容,主義蓋過問題”的凌空蹈虛之中。
沒有標志性平臺或主導性推手和沒有出海口,這是中國時尚面臨的亟待突破的惡性循環。如果耽于“兄弟鬩于墻”的內耗,中國時尚登上國際大雅之堂的時間表將更為漫長。筆者衷心地希望,世博會之后,上海能踏踏實實地培育世界第六大時裝周,認認真真地打響“中華杯”,從而最終帶動中國成為繼歐美和日本之后的國際時尚“第三極”。上海有國際性的電影節,已經獲得國際認可,躋身A類電影節俱樂部,但是還沒有國際性的時裝周,雖然之前也舉辦過各種名頭的時裝周、時尚周,但立意、組織和推廣上呈現出小部門的偏狹之象。
東方風來滿眼春。上海世博會能否開啟中國時尚的春天?還需要耕耘者們的寬廣胸懷和寂寞歷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