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手模式轉變:中國服裝業緣何難輕松?
金秋洗去了酷暑的炎熱,而對于很多中國服裝人來說,可能顧不上體味秋日收獲的欣喜。來自太平洋彼岸的一則消息打破了他們的平靜:九月底美國眾議院通過“以貨幣改革促公平貿易法案”,一直標榜為自由貿易的國家,將對它自認為低估本幣匯率的國家征收特別關稅,這不禁讓世界大吃一驚。
而另一方面,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法案,授權免除800種包括人造纖維產品等產品進口關稅,以此刺激美國制造業,欲想重回生產強國的舞臺中央。
這是一個絕妙的布局,美國一手握著資本優勢,在全球打起匯率戰,一手開始產業振興計劃,重啟產業復興的大幕。
顯然,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不可避免或主動或被動地被卷入。就在美國“以貨幣改革促公平貿易法案”通過的當天,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再創新高,9月亦創出匯改以來人民幣最大單月漲幅。我們認為,人民幣升值已成大勢所趨。在過去幾十年里,依靠成本優勢為歐美貼牌加工的中國模式,也越來越受到市場考驗。
就如我們在《洋黑工》里所看到的,洋黑工披掛上陣,長驅直入,從珠江三角一路蔓延到長江三角洲。顯然這不是企業一次新一輪的產業運動,而是重蹈覆轍的無奈選擇。我們認為,這些企業不僅面臨著巨大的法律風險,更重要的是長此以往中國企業很難在成本競爭的泥潭中自撥。曾有美國友人這樣善意提醒中國,沒有貴族氣質的勞動者,怎能生產出貴族所欣賞的華麗服裝?的確,包括勞工在內,設計、營銷、陳列等各個環節人才的匱乏,成為中國服裝業產業升級的最大障礙。
一場人才革命到來了。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很多企業面臨著庫存的壓力。一般來說,企業往往由設計師出創意,出設計,然后生產,并在市場進行鋪貨。但產品如何適應市場,如何滿足消費者需要,尤其是在個性化消費日益明顯的今天,只靠設計師創造無法完美地適應消費者需求。于是部分企業引用了買手。這些買手們有著天然的市場嗅覺,根據市場需求進行采購,并融合了市場、設計、零售等各個環節。
然而,買手模式的轉變,對于制造大國的中國來說,顯得并不輕松。首先是企業老板觀念的變化,只有企業老板認識到買手的重要性,并引發一場企業組織內部改革的時候,才能實現企業買手模式的變革。
同樣的,《人才管理》,探討了人才模塊化管理的相關環節,而《人才是產業提升動力源》,提出了探尋校企共同培養人才和設計師要與市場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其實,很多嘗試都已開始,并出現了一次創新繁榮。廣州百貨業涌動“分拆潮”;國產運動品牌加速“農村包圍城市”;凡客“中毒”,網友熱情地交出了自己的體驗;再發力的IBAC,不再簡單地引進品牌,而在中國嘗試“漢化”——這都來自于人才的力量。
海爾老總張瑞敏曾說過,他們第一客戶不是消費者,而是員工。因為員工,才是服務消費的最大動力。
因此,我們企業家首先要做的是,服務好我們第一上帝。
那就是我們的員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