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本土服裝“快時尚”困局如何破解
相比于“神秘影人”系列短片,吊足大家胃口,給人們留下充裕的想象空間。這其中有人猜測答案可能是BottegaVeneta的TomasMaier,更有人將寶押在了華人設計師夏姿·陳的頭上,當然也不乏有人狠狠地猜中了Lanvin的AlberElbaz。最后,H&M高調宣布,他們的下一個合作方正是Lanvin的AlberElbaz。
翻開之前與H&M曾合作過的知名設計師名單,KarlLagerfeldStella、McCartney、川久保玲(CommedesGarona)和SoniaRykiel等悉數上榜。眾所周知,H&M作為一個快時尚品牌,所具優勢應該是“高性價比”,價格便宜很重要。用買一件H&M的錢可以買一件“川久保玲”,哪個對時尚有點追求的人能不為之瘋狂一次呢?當年,川久保玲系列上架的時候,就引發了眾人搶購、一衣難求的火爆場面。其實,無獨有偶,其他快時尚品牌也有著“攀高枝”的習慣,如優衣庫直到現在也還繼續著與德國著名設計師JilSander合作的“+J”系列,TOPSHOP與KateMoss的合作也是此模式的佳話,GAP也剛剛放話出來要與Valentino一起打造女裝系列。
好的設計、好的板型是奢侈的,大多數人只能對著大牌的價格標簽興嘆。但快時尚的這種討巧術,正好迎合了這些人那遙遠的奢望,完美地實現了“舉重若輕”。一大部分人成為眾高街品牌的擁躉,還是有著他們的理由的。
看著這些漂洋過海而來的國外快時尚品牌在中國個個賺得盆滿缽滿,本土品牌自然也都按捺不住想要加入這一行列的熱情。
這其中的先頭部隊是美特斯邦威,2008年10月,美特斯邦威推出了本土快時尚品牌ME&CITY。在一開始的幾個月,這個既時尚又年輕的品牌確實引發了一股購買熱潮,當時行走于其旗艦店所在的上海南京路,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年輕人手里拎著銀閃閃的ME&CITY購物袋。時隔兩年,時過境遷。最近筆者幾次光顧幾座不同城市的ME&CITY店鋪,無一例外都是冷清,不見顧客,只有大幅廣告招貼上的WentworthEarlMiler(《越獄》男主角,ME&CITY代言人)和AgynessDeny(英國名模,ME&CITY代言人)在那顧影自憐。
和朋友談及此事,她說:“何必花那么多錢去請那么有名的代言人,我更在乎他請誰來設計。”此話正好與文章開頭提到的“跨界設計”暗合,希望此話也恰好擊中ME&CITY戰斗力不強的命門。至少在目前的中國,“快時尚”所假想的目標群體應該是一、二線城市中的時尚青年,這一代年輕人有文化、有思想,也更對國際時尚或多或少涉獵一些。想想,可以用一個月的工資敗一件Burbery風衣的年輕白領,又怎么甘心去買一件與國外高街品牌價格上沒有差的ME&CITY。雖然,H&M、ZARA牌下的產品之種種低劣也飽受詬病,但我想穿上一件他們的衣服,總會比穿一件ME&CITY感覺離真正的時尚更近一步吧,更何況,可以時不時地感受一下設計界當紅炸子雞的時尚風韻呢,而且還是平價的。
我們想打造自己的本土快時尚,沒有問題,要知道,這些國外快時尚也多半產自中國,然后大量賣給中國人。我們為什么不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呢?
憑良心說,在ME&CITY這個品牌的打造上,美特斯邦威確實是下了功夫的,但無奈,他只是學到了國外快時尚的“形”,其“神”還遠遠不夠。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想僅憑一種流行的“銷售模式”來打動中國消費者,是不現實的。既然做的是“快銷”,就要領會這其中的要義,讓顧客能夠最簡單地擁有“時尚”。聯手大牌設計師,無疑很好地激活了廣大消費者的時尚興奮點,立竿見影。
當然,不是說我們也必須去請一些知名設計師回來,而是要想辦法也能切實觸碰到國人的時尚神經。上面說這些更不是想給本土快時尚潑冷水,而是希望他們能放慢腳步,真正在品牌的“內在品質”上下一些功夫,早日帶來能與國外快銷時尚相匹敵的品牌。
在國內除了ME&CITY,利郎于今年推出了自己的男裝快銷時尚——L2系列,另一個男裝品牌依文也對外宣稱:正在進入快時尚。不難想見,一大批本土快時尚品牌的興起已拉開帷幕。只是,你們準備好了么?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