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運動鞋品牌崛起挑戰外國品牌
李寧、安踏等一線品牌與國際品牌的差距正逐漸縮小,不再滿足于立足二三線城市
今年是“體育大年”,冬奧會、亞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所產生的“感召效應”,給國內運動品牌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遇。在這一年里,李寧、安踏等國內體育用品一線品牌與耐克、阿迪達斯的差距正逐漸縮小,而361°、匹克、特步等泉州品牌也開始逐漸找到屬于自己的發展路線,銷售穩步上升。中國本土消費品牌崛起挑戰著名外國品牌,已成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趨勢之一。
市場格局:本土品牌立足二三線城市
在本土品牌發展的早期,面對競爭異常激烈的一線城市,處于起步階段的國內品牌只能望而卻步,它們早期更多地選擇“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格局,以二三線城市作為自己的主體消費市場。無論價位還是產品,以晉江為代表的國產運動品牌更容易被這些區域的消費者所接受,于是就出現了國內運動品牌缺乏一線市場占有率的戰略布局,長期以來只能委身于二三線城市。而本土品牌的銷售額和利潤很大部分也是來源于分布在二三線城市和農村市場的各個分店,這也是國內運動品牌發展的一個特有現象。
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布局,讓國內體育品牌在發展空間巨大的二三線城市首先站穩了腳跟。即便在全球消費下降的金融危機時期,國內體育品牌也能以高性價比贏得中國龐大消費市場的青睞。例如在2009年年末,匹克的第6000家店落戶上海,敦促了整個運動行業進入“6000級”,標志著中國體育品牌渠道市場競爭進入成熟期,同時也實現了企業年度51.6%的同比增長。而在2010年,匹克已計劃在全國開設100家籃球主題店謀求占領行業細分市場。
有關數據顯示,福建幾家運動品牌上一財年的財報均指出,二三線城市增長迅猛讓它們成為體育服飾市場的最大受益者,業績將保持較好的發展。在安踏、特步的年報中,我們可很清楚地看見,二三線市場的利潤貢獻率均超過50%。
最新動態:搶占一線城市進軍海外市場
一方面搶占了二三線城市,另一方面卻無法把握在一線城市的“話語權”,“冰火兩重天”的局勢讓本土品牌陷入尷尬境地。如今,國內本土品牌在穩固二三線城市之后,又開始進軍一線城市,謀求國際體育品牌市場、擴張發展空間成為必然的選擇。特別是隨著一大批體育品牌完成了上市融資,整個產業已進入了資本運作競爭的新時代。
成功登陸港交所的匹克CEO許志華表示,自公司上市后,公司資金將主要用于品牌建設和渠道建設,“現在正是我們從二三線城市進軍一線城市的好機會,上市后的融資能夠支持我們未來幾年的發展。”
李寧方面也表示,自今年6月啟動品牌重塑計劃后,李寧的主要定位是中高端市場,未來將繼續擴大銷售渠道覆蓋。在渠道策略上,李寧希望提升現有門店的單店效益,這需要大量的投入,而收效需要較長的時間,但一旦調整到位,業績將會持續高速增長。而特步則宣布,在原本6000家店的基礎上,新增800~1000家門店,主要集中于內地二三線城市。
除了積極布局國內市場外,海外市場也是眾人眼里的“香餑餑”,李寧、匹克等都將體育用品高消費群體聚集的美國作為先發目標。李寧公司的高層人員表示,李寧品牌在美國的知名度不高,因此開店的目標意在“試水”,但未來美國將會是公司的一大市場,品牌矢志到2018年成為全球五大體育品牌之一,屆時20%以上的收入將來自海外市場。而匹克方面透露,匹克在美國洛杉磯建立銷售研發中心,緊隨李寧之后成為第二個進入美國市場的中國品牌。
中國力量之護膚品候選品牌點評
(按拼音排名不分先后)
李寧:進軍國際市場從“換標”開始
李寧在國內的風頭雖然蓋過了阿迪達斯,但在國際市場上卻仍無法與之匹敵。阿迪達斯上半年在歐洲等5個國際市場均實現兩位數的增長,而李寧仍未找到國際市場業績的增長點。李寧的半年報顯示,其“李寧”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營業收入為4683萬元,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僅為1%;“紅雙喜”牌為2463萬元,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僅為0.5%。
為了改善國際市場的表現,李寧日前加大了國際市場品牌推廣的力度,連續簽約多名NBA球星。而今年的“換標”行為,也被認為是為進入國際市場做進一步的準備。李寧的“換標”和換口號,完成了從“土”到“洋”的靠攏,品牌形象更加時尚、動感。然而,“換標”僅僅是開始,如何進一步挖掘、拓展和演繹品牌的新形象、新內涵,才是需要花大力氣的。
361°:“最勇敢”的本土品牌
在競爭異常激烈的運動行業,361°所占市場份額較小,但在體育賽事資源的搶奪上絲毫不輸李寧、安踏,不惜花6億重金贊助亞運會之類的重大賽事,被視為“最勇敢”的本土運動品牌。
361°在幾年前是賣產品,還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如今361°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另辟蹊徑的營銷方式。就拿此次亞運贊助來講,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品牌寧可常年贊助某些單項國家隊或聯賽,也沒有選擇亞運會。盡管業界對此并不看好,但有關的數據卻證明亞運會確實為361°帶來了不錯的效果,公司也保持了約17%的較高同店增長,增長速度高于行業水平。
安踏:李寧最強勁的“對手”
在業內,安踏被視為“老大”李寧最直接、最強勁、最有殺傷力的競爭對手。定位、優勢市場、產品、售價乃至體育營銷、賽事資源爭奪等各個方面的“重合”,使兩者之間的“正面沖突”不可避免。雖然幾年來,安踏持續發力于終端建設,但李寧的終端在數量方面依然持有優勢。此外,李寧在運動服飾的優勢明顯強于安踏,而安踏在運動鞋市場則表現不錯。在未來幾年,這兩大品牌在一線城市渠道的爭奪以及海外市場爭奪中的勝負成敗,將影響未來中國本土運動的發展方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