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撞擊棉花 瘋狂棉價讓棉花產業鏈陷入僵局
11月27日,安徽棉商周啟輝已經買好了由烏魯木齊返鄉的機票。幾周前棉花瘋狂的價格曾讓他亢奮,但此時,他可以選擇的,只有“盡快遠離這個看不懂的過山車”。
來自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最近兩周,國內棉花價格跌幅達到23.6%,新疆產棉區奎屯、阿克蘇地區的籽棉價格從最高時的14元/公斤急速跌至10元以下,且還有繼續下跌的趨勢。
周啟輝們想知道,究竟什么讓棉價如此“瘋狂”。周啟輝和幾個南方棉商在賓館玩了幾天“斗地主”后,決定不玩了,回家。原因是現在棉紡企業也都在持幣觀望,不會輕易購進,即便低價收到了棉花也出不了手。
對棉花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投資者來說,搞不清楚的是,誰讓棉價瘋狂地劃下了一道詭異的弧線?
種棉花,一年種出千萬富翁
周啟輝認為自己是幸運的,“由于經濟實力有限,我手頭一點囤貨都沒有。價格好的時候,收棉花都來不及。有多少,內地棉企要多少,現在看來沒存貨反倒成了好事。”
但不是所有人都和周啟輝一樣幸運。阿克蘇種棉農戶陳軍家里目前還囤積著4000多公斤的籽棉,“價格高的時候想等著再漲漲,現在跌了這么多,更賣不出去了。也許,棉價過幾天又能漲回去了。”
事實上,在棉價出現“拐點”之前,新疆多數棉農已經高價把棉花賣出。所以近期棉價下跌,對棉農的影響并不大。10月下旬,棉價就以不可思議的速度一路飆漲。盡管國家連續兩次拋售國儲棉,并購買了不少進口棉,但只起到短暫回調的作用,無法抑制棉價的上漲勢頭。南疆地區長絨棉的收購價接近瘋狂的14元/公斤,陸地棉也在13元左右徘徊,一個具有對比意義的數據是,去年棉花的平均收購價不到每公斤7元。
“今年這已經是天價了。我家三輩人種棉花,都沒遇到過這樣的價格”。阿克蘇沙雅縣塔里木鄉的棉花種植大戶于力說,盡管今年的氣候對棉花產量有影響,但翻了一番的價格還是讓大家嘗到了甜頭。
于力有4000畝棉花地,每畝棉田成本在1500元左右。按畝產400公斤、每公斤11元的棉價計算,每畝產出4400元,“除去成本,每畝地凈利潤2900元左右,今年能賺1100萬元以上。”于力說。
沙雅縣當地農業局一名干部說,“種棉花,一年種出千萬富翁,誰敢說這不是歷史上最好的收成?”
據了解,沙雅縣所在的阿克蘇地區,約有450萬畝棉田,保守按照12元/公斤的收購價、畝產300公斤計算,今年將產生162億元的產值,扣除每畝1500元的成本,今年棉花大概能為阿克蘇地區貢獻94.5億元。
11月25日,奎屯129團的劉紅霞說:“聽說棉價已經掉到每公斤7元多了,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對劉紅霞來說,真假已經不再重要,前期采摘的棉花絕大部分已經出手,只剩下很少的存量。“今年棉農沒有多少惜售的,當時這么好的價錢,大家都怕跌下來。漲得有些離奇了。”
劉紅霞家今年種了89.49畝地的棉花,籽棉產量30多噸。“今年都是在每公斤8元至10元之間賣出去的。劉紅霞說,“往年賣籽棉,最低的時候每公斤也就4.5元,7元是最高的,今年這個價格已經是奇跡了。”
10月,棉花主產區成為棉商們角逐的熱土,從南疆的阿克蘇、喀什,到北疆的奎屯、石河子,來自內地的棉商們通過各路關系尋找棉花,導致酒店爆滿,當四面八方的棉商沿著蘭新鐵路蜂擁而來時,棉花價格開始節節攀升。
{page_break}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9月至10月,僅前往阿克蘇市買棉的溫州商人,就超過兩萬。阿克蘇是全國重要的優質棉生產基地,新疆重要的棉花交易集散地、輕紡工業聚集地,有“中國棉都”和“中國長絨棉之鄉”之稱。其棉花產量占全國的1/8,長絨棉占全國總產量的93%。
11月10日,新疆質監系統召開緊急視頻會議,提出6條措施,確保新年度新疆棉花不出現嚴重質量問題。原因是棉花價格瘋漲,無資質企業大量收購現象突出,企業抬價搶購、跨地區搶購情況嚴重,出現收購超水棉和不挑揀異性纖維現象……
離奇的棉花高價,讓新疆很多棉農發財,阿克蘇和庫爾勒地區,甚至可以看到棉農駕駛寶馬車到田間賣棉花的景象。但新疆部分兵團農戶因為與團場有年初的定價合同,必須按照國家統一定價完成收購,無法享受今年棉花市場高價位帶來的財富機會。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八師某團種棉大戶王光輝透露,今年的棉花統一收購價在8.5元/公斤左右。他算了一筆賬,自己今年承包了500畝棉田,預估總產量最低是150噸,按照“統一定價”8.5元/公斤計算,他可以拿到120多萬元,但按照市場價12元/公斤計算,他可以拿到180多萬元,差價足足有60萬元。
瘋狂的棉價讓棉花產業鏈陷入僵局
11月8日,國家發改委等7部門下發緊急通知,提出6項措施,維護棉花市場秩序。通知要求,有關部門要加強棉花市場的質量監管,重點加強對農村棉花經紀人的管理,嚴肅查處擾亂市場秩序和不履行質量義務的違法行為。在業界看來,央行近期再度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形成了強烈的收縮流動性的預期,使得之前瘋狂的棉花市場受到抑制,棉價出現回落態勢。
11月11日,棉花期貨行情急轉直下,這天也成為今年棉價的一個重要“拐點”。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貨主力1105合約從當天起連續大跌,11月18日的結算價只有26955元/噸,而此前最高報價為11月10日的33720元/噸,每噸跌了近7000元。
一天之后,新疆棉花現貨市場價格也跟著快速下降,價格從最高32000元/噸左右跌至27000元/噸。隨后,價格一路下滑。庫爾勒市勝利棉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勝利說:“幾乎是一天一個價,不是往上走,是向下跌。”
棉商周啟輝說,在棉價持續下跌的情況下,奎屯、阿克蘇許多棉花企業開始減少購進甚至停產,而紡織企業的悲觀情緒較濃,不愿購進新皮棉。
新棉集團董事長魏高認為,國內棉花市場出現高位,導致棉花企業經營風險不斷增加。
此前兇猛的棉價正在讓新疆棉花產業鏈陷入僵局。“暴漲時籽棉價格居高不下,棉花加工企業不敢大量進貨,即使生產出來皮棉,也沒有棉紡企業敢接盤。”石河子地區最大的皮棉銷售公司、新疆西部銀力棉業(集團)副總經理洪平表示,漲價時,棉花販子和加工廠的價格“喊得高”,但實際上多數“有價無市”,敢于大筆進貨的棉紡企業很少。目前價格下跌,大多數企業都面臨虧本危險,因此都持觀望態度。
新疆烏蘇銀翔棉業責任有限公司一陳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于棉花加工企業來說,棉花價格波動太大,企業承擔的風險也會隨之加大。今年該公司需要12000噸籽棉,但目前只進貨8000噸,尚有4000噸缺口。據了解,該公司是在每公斤9.7元左右時買進的。近來棉花掉價,“目前還有1000多噸皮棉和4000多噸籽棉沒有賣出去。”她坦言,“現在棉花掉價這么快,要想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將棉花賣出去很難。我們先觀望一陣再說。”
新疆碟王針織有限公司業務主辦賈志疆告訴記者,由于近期棉花開始掉價,他們公司主要是通過減產力爭保平、保市場份額。“往年套裝做10萬套,今年就做了不到一半。棉花漲價對企業生產和銷售影響都很大。企業規避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減產,但總不能每年都減產吧!”賈志疆說,“1992年有過一次棉花漲價,但很快就剎車了。今年漲價只能用‘離譜’來形容,速度快、周期短,我記得棉花價格曾經在一天就每噸漲了4000多元。”“現在按成本算,棉花每噸大概低了3000多元,紗線價格每噸減少1000多元。”他坦言,棉花漲價,作為下游企業來說,就是“被漲價”。
“棉價長期處于偏低狀態,適時補漲、棉農受益,以后種植面積和質量才能提升。我們只是希望它平穩地漲,別漲得莫名其妙。”阿克蘇一家大型棉企負責人表示,“大漲之后必有大跌。如果支撐棉價的游資突然撤場,導致棉價暴跌,這無論對紡織業,對棉農,還是對我們國家,都是災難。”由于該公司前期收購量較大,雖然采取快進快出的銷售策略,但還是有部分皮棉未能及時出手,虧損了一部分。“雖然價格下跌了,但后市走勢不明,誰敢貿然下手大量進貨?”該負責人說。
{page_break}
對于后市,部分棉花加工企業負責人保持謹慎樂觀:“皮棉的加工成本每噸高達兩萬五六千元,況且現在棉花仍屬短缺品,成本價在那兒放著,即使跌也跌不到哪兒去,最多跌到成本價。”石河子一家浙商控股的棉企負責人認為,棉價還會回升,28000元/噸是他的心理價位。
資本圍堵棉花
2010年棉花市場的瘋狂,實際上早有預兆。
8月12日,美國農業部公布棉花供需預測,全球2010/11年棉花年末庫存減少至4561萬包(1包為500磅),消費量則從1.197億包上調至1.2087億包。當低庫存量遇到高消費量時,市場會發生什么?此前一潭死水的國際棉花期貨市場開始亢奮。
9月13日,中國棉花協會二屆三次常務理事會上,新棉集團董事長魏高成分析新疆本年度棉花形勢時表示,“綜合國內外市場行情,普遍認為國際市場有望穩中偏強,國內市場將保持高位……”
阿克蘇沙雅縣棉花種植大戶于力記得,8月份,棉花剛剛結桃時,自己的棉田里就來過一幫專程來看棉花的浙江人。這些傳說中的“浙江期貨大戶”在打聽完自己地里的產量后告訴他:“今年你會發大財。”之后不久,于力和他周圍的棉農們,發現自己真的掉進了錢堆里。
8月到10月,鄭州期貨交易所的棉花期貨價格從不到17000元/噸暴漲至近34000元/噸。“多種原因造成棉價瘋漲,除種植面積減少外,主要是由于今年的氣溫偏低,加之遭遇冰雪災害,產量下降幾乎成了定局。”新疆農八師石河子市經濟委員會(工業局)主任宋云鳳說,每年8月至新棉上市,正好是棉花供應的“真空期”,從往年的情況看,這段時間民間資本都會有所動作,棉價波動也較為頻繁。此外,生產大國印度可能限制棉花出口等消息,也加劇了棉花炒作。“應該是多種因素疊加的效果。”
新棉集團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棉價瘋狂的關鍵一環是“棉花收購(籽棉)-棉花加工銷售(皮棉)”環節,各路資本圍追堵截,加之相關部門準備不足,從而造成棉花瘋狂。
這位負責人說,受減產和氣候影響,國際國內棉花供需有很大缺口,這個信息年初就在業內流傳。在這位負責人眼中,此前被屢屢詬病的“社會游資攪亂棉花市場”,只是表象。年初,國內一些財大氣粗的紡織巨頭就已經開始囤積棉花,“當然是因為擔心棉價上漲而提前進原料。但他們擁有的資金量驚人,足以攪動市場價格走向……”
中棉協8月行業預告中描述:“大中型企業目前庫存十分充裕,有的大型紡織企業存有6個月的用棉量。”而以往兩年,他們的庫存甚至不足1個月用量。
之后是江浙一帶游資進入市場,棉花收購期間,新疆各地隨處可見前來收購棉花的江浙商人,甚至有人扛著麻袋到田間收購。
一場擊鼓傳花的游戲開始,棉花種植(棉農)-棉花收購(籽棉)-棉花加工銷售(皮棉)-棉花紡織-服裝制造……價格被一點點抬高。一個制造高價的鏈條開始形成,各種有利于漲價的真假消息被有意無意地投放到市場中。沒有人相信,那朵被不斷傳送的“棉花”,會停留在自己的手中。
10月29日,國家發改委等7部委聯合下發緊急通知,以空前嚴厲的態度宣布要嚴厲查處“惡意囤積、哄抬價格”行為。11月8日,7部門再次緊急下發通知,提出6項措施維護棉花市場秩序。
“棉價是否背離了真正價值,背離了多大,原因是什么,這些問題企業心里沒底,急需政府給個明確的信號。”石河子一家棉企負責人表示,今年棉價最瘋狂的時候,各路消息滿天飛,讓人難辨真假,這給一些利益團體提供了炒作的機會。當時,很多不堪重負的棉企向行業協會頻頻“求援”,希望政府在第一時間統一發布棉花市場的統計數據,防止個別資本借機炒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