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棉花市場:纖維工業的另一挑戰
出口世界100多個國家,全世界的棉花生產價值達300億美元。
全世界約有1億個家庭介入棉花的生產,約有3億人從事棉花的儲藏、運輸、軋棉、包裝等業務。與之同時,棉花業也讓纖維和紡織機械不斷翻新并創造出許許多多更新設備。
幾千年前,棉花就為人類造福,直到今天,人類都離不開這一農產品。但今天由于金融危機,世界棉花的價格也經歷了上下起伏。棉花的生產和需求在過去幾十年中曾上升趨勢。由于新技術不斷誕生,棉花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泛。1950年,世界棉花產量從700萬噸上升到4年前的2700萬噸,2008年降至2300萬噸。平均年增長約為2%。與之同時,棉花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大量增產,每公頃從600公斤躍上近800公斤的新臺階。傳統棉花種類的開發、生物技術的改善、灌溉能力的提高以及農藥的使用和合理施用化肥,棉花產量不斷提高,而成本卻日益降低。一份2007-2009年的調查顯示,全世界的棉花生產成本都獲得降低。但是,棉花的需求量卻不斷增加。每年平均以2%的頻率上升。截止2007年,世界棉花總產量達到2600萬噸。但是自從2000年后,真正增產的國家卻只有中國、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而發達國家棉花的使用量卻在降低,國際棉花價格也在一再走低。在上個世紀70、80、90年代,每磅棉花價格保持在70美分上下,但最近十年中,其價格卻在50-60美分之間徘徊。 2007-2008年,棉花價格繼續走低,因此許多國家開始削減產量。由于市場不景氣,氣候條件不好,預計2008-09年棉花的種植面積和產量以及價格都會走低。專家預計,2009-2010年,世界棉花產量將保持在2300-2400萬噸之間。在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產量降低的情況下,世界棉花價格可能回升。
2008-2009年,美國棉花產量低于1400萬噸,中國、印度、巴西、烏茲別克斯坦和土耳其的產量都有所降低,只有巴基斯坦有所上升,美國已連續三年降低產量。2009-2010年,中國和土耳其可能會降低產量。而美國和印度產量可能略有上升。但是得益于2010年世界經濟回升,棉花的需求量也可能回升。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棉紡廠的棉花需求量可能增加,而一些較小的國家的棉花消耗量卻可能降低。從世界棉花庫存就能看出,棉花進口國的需求量在降低。而世界總庫存量為650萬噸,只有中國的棉花進口和庫存保持穩定,達到150萬噸。除此之外,土耳其和巴基斯坦的進口也可能增加。而美國棉花出口可能進一步減至220萬噸,降幅達23%。
實際上,自從2007-2008年以來,世界棉花市場一直受三大危機影響:消費價格危機(由于較高的農產品生產成本和減少的棉花種植區域)、另一危機來自棉花期指機制;還有一危機則來自全球性金融與經濟危機。世界消費品價格從在2003-2008上半年,全球性價格危機出現,大多數商品價格出現上升,2007年這一危機達到高峰。與之同時,原油價格從每桶29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33美元。能源價格的上升促發肥料價格上升。世界銀行肥料價格指數每上升2個百分點,棉花價格就隨之上升。實際上,能源價格的上升導致了所有農產品成本的上升。與之同時,主要農產品的庫存減少,促發其價格波動。實際上,一些國家產生的需求是因為政府對生物燃料的補貼和強制性任務而產生的。
自從2007年,一些國家的政府推出刺激較高作物價格的做法,許多糧食作物價格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高于過去。這使棉花生產成本高于大豆、玉米和小麥生產成本的20%。這是因為棉花生產對肥料的需求高于這些糧食作物,需要的農藥也更多。結果,棉花的成本更易受原油和化肥價格波動的影響。由此,谷物與油料作物的價格和利潤更高,因此更受農業公司青睞。許多農場因此放棄棉花作物而改種其他農作物。
除此之外,2008年年初世界出現棉花期指危機。洲際交易價格出現異常波動。這一現象嚴重影響了世界棉花價格。例如,2008年3月,棉花期指一度上升為每磅90美分,同月又回落至70美分。這為大宗交易商帶來巨大危機,一些商人因此傾家蕩產。他們不得不退出棉花期貨市場。此外,全球金融與經濟危機在2007年開始深化。正當發展中國家經濟出現快速增長之時,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房產信貸、金融和消費危機。直到2010年,這一大危機才可望出現真正緩解。但是,正當前兩危機尚未緩解,紡織品市場卻受到來自消費者和棉花消費市場的影響。由此,由于紡織公司信用收緊,他們購買原材料的步伐也放緩下來。實際上許多年前,美國和歐洲一些棉紡廠商就開始減產和限產。只有中國和印度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纖維紡織生產國成為棉花消費的主力軍。
由于世界范圍內的信用收緊,許多棉花生產商融資越來越困難。因此,世界棉花生產行業也將迎來更大的挑戰,包括金融的、環保的和成本競爭以及人造纖維競爭領域等。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每公頃單位棉花產量開始下降。1988年,世界每公頃棉花單產價格為1350美元,但2008年公頃單產卻降為1130美元,下降達六分之一,嚴重的刺傷了棉農的積極性。
上個世紀80年代,生產和加工成本雙雙下降,許多生產商開始擴大再生產,但由于市場不景氣,棉花生產潛藏著又一危機。不久,棉花市場價格開始走低。從而引發非洲、亞洲多個地區的棉花價格持續走低。
所謂的持續性生產體系、持續生產能力是指不能因為今天的生產削弱未來生產的能力。在過去40余年間,大量使用無機肥和殺蟲劑,這給自然和可持續性生產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為此,研究人員開始探索開發生態性的、社會性和經濟性為一體化的作物生產體系。由于棉花使用的化肥和農藥相對較多,人們不可避免的把注意力放在了棉花作物上。澳大利亞為避免棉花生產給環境帶來影響,率先開發出最佳農田管理實施體系。如今大多數棉花生產國都制定了相應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
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長和收入的增加驅使紡織服裝所需棉花進一步增加,尤其是2005年1月在WTO貿易規則下,紡織產業歷經整合,原材料迅速增長。全世界的棉纖維行業還以為棉纖維市場需求量至少會增加50萬噸。但事與愿違,棉纖維相關的原材料價格卻在化纖強有力的競爭下,價格陷入長期低迷的窘況,與上個世紀60年代相比,幾乎徘徊不前。近年來,印度政府給棉花生產的年均補貼僅有4億美元,巴基斯坦政府對棉花的補貼還不到800萬美元。而歐盟、土耳其、墨西哥這些國家政府對本國的棉花補貼更是微乎其微。
世界棉纖維的消費只有在2007年才達到2600萬噸的高水平,但隨之而來的卻是金融危機。研究發現,現今市場各種纖維的總量需求已經翻番,而棉花在世界紡織業中所占份額從79%降為40%。這是因為世界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成員國大多補貼紡織品出口,而對棉花行業的補貼卻只有1%。
棉花價格疲軟的另一因素是,美元的疲軟。世界棉花期貨市場由于美元的疲軟,2008-09年的期貨價格下跌了16%。這一趨勢嚴重影響了棉花價格的走勢。由于這一因素,世界棉花期貨市場分析人士預計,09-10年棉花期貨價格將維持在每英鎊44-61美分之間。
在這樣的條件下,棉花的長期增長將是困難的,但同時棉纖維業又牽涉到許多領域,如消費、雇傭和市場。隨著2010年世界經濟景氣度的回升和2011年的進一步提高,世界棉纖維業界確信,全世界的消費者都傾向于選擇天然、可再生、舒適度的大趨勢下,這樣看來棉纖維的增長是勿容置疑的。另外,印度業界人士認為,本年度印度紡織廠棉花的消耗量將提高8.3%。而諸如中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出口棉紗、服裝的國家可能面臨棉纖維短缺的局面,從而促使世界棉花價格不斷走高。而現今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在保持增長的同時,棉纖維的生產如何降低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創造可持續性發展的條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