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大幅“跳水” 棉農棉企共判回歸理性
在過去3個月里,紡紗、織布等后續產業鏈因棉價的大幅波動也都“無所適從”,不少企業因此限產、停產。保證棉農種植積極性、穩定棉價已成為棉農、紡織企業的一致心愿。
自2011年2月下旬起,持續高位運行的棉價連續三個月出現瘋狂下跌,從每噸35000元到24000元,整整縮水了近1/3。棉花產業鏈上的棉農、棉企、紡企都“糾結”在棉價里。在山東棉花主產區德州、聊城等地,許多地區的農戶家中還有近30%的棉花沒有銷售。普通棉農家里一年要少收入7000多元。為什么棉農在棉價高的時候沒有出售呢?經常與棉農打交道的德州武城縣商販陳新軍說,棉農缺乏有效的信息指引是關鍵因素。
陳新軍:老百姓對市場了解多少啊。那時候一天漲一毛,天天漲錢誰也不賣。價格平穩的時候棉農銷售的心里還比較正常,大漲大落的時候他就不知道這個東西值多少錢了。
紡紗作為籽棉加工成皮棉后的第一道工序,日子同樣“冰火兩重天”。據了解,現在德州以棉花為主要原料的紡織企業60%以上限產。山東濟寧紡織廠滿長華告訴筆者,年前買進了高價的原料,辛苦生產出來的卻是低價的紗。產品需求量減少,更是雪上加霜,他們的日子實在不好過。
滿長華:棉花價格下跌很多,但是成品價格下跌也很多。現在棉紗棉布定制品種都很少。基本上下游不要貨。我現在用的棉花都是春節前買的棉花。目前已經維持了三個多月了。
雖然有時明知要虧,一些企業還是要“咬牙硬撐”。滿長華無奈的說。
滿長華:我們要停產限產,一部分人員沒辦法安排,怕造成工人情緒不好。但紡織企業銷售不太好,銷售庫存越來越多。企業的資金也比較緊張。沒有辦法,只要客戶要,有現錢,虧的多一點,也得拿現錢。因為得交稅啊,交公積金,買原料。
為保護棉農利益,國家發改委等部門2011年3月提出,以標準級皮棉每噸1.98萬元的最低收儲價不限量收購,這一政策被業內人士認為是棉花的最低保護價制度。中棉集團副總裁王萬祥認為,棉花產量穩定是后續產業鏈穩定的“萬本之源”,國家在種棉補貼、臨時收儲制度方面都應加大力度,以保持棉價基本穩定。
王萬祥:如果和糧食的比價關系來看,確定一個保護價,棉農有一個種棉的積極性,種棉花種的太少對紡織企業更加不利。最近兩萬五這個價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