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自信闊步前行的中國軍隊
北京8月14日電 2011年5月16日晚,在曾多次見證中美友好交往的美國著名藝術殿堂肯尼迪藝術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和美國陸軍軍樂團——潘興軍樂團,聯袂為2000多名觀眾奉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演出,共同奏響了和諧的旋律,用音樂架設起友誼與合作的橋梁。美國陸軍軍樂團指揮約翰·克蘭頓說,這次兩個軍樂團的聯合演奏,對于兩軍交往的意義,與40年前幫助打開美中兩國交往大門的“乒乓外交”有相似之處,同樣具有“破冰”一般的影響力。
這僅僅是中國軍隊通過不斷加強對外軍事交流,增強互信、增進友誼、促進合作的一個縮影。
伴隨著世界軍事變革的步伐和國家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和進步,中國軍隊也正在以更加自信自強、開放進取的姿態面向國際社會:提高軍事透明度、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拓寬對外傳播渠道……
坦蕩與自信,源于中國軍事戰略意圖的透明,源于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信念,源于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源于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page_break}
坦承公開地向世界闡釋中國的國防政策
中國軍隊是一支什么樣的軍隊?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是否對外構成威脅?中國軍隊奉行什么樣的軍事戰略?
中國軍隊經常會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
“中國軍隊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為了增進互信,中國軍隊開誠布公向世界闡釋中國的國防政策和立場主張。
2009年,在海軍、空軍成立60周年等重大慶典活動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親自向各國軍隊代表闡述“和諧海洋”“和諧空天”等國防發展理念。在會見參加海軍成立60周年慶典活動的29國海軍代表團團長時,胡錦濤表示,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秉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一貫的以和為貴的和平理念、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這條發展道路決定了中國必然堅持防御性的國防政策。
2010年10月,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表示,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之害和蹂躪之苦的中國人民,更是深深懂得侵略戰爭之野蠻、維護和平之寶貴。
2006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在美國國防大學發表題為《中國的和平發展與國防現代化》的演講時,強調中國奉行的是防御性的國防政策,永遠不擴張,永遠不稱霸。
200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在訪美期間,發表了《執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中國軍隊》的主旨演講,進一步闡述了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主張。
黨、國家和軍隊領導人積極借助出席重大慶典活動和高層互訪之機,主動向國際社會宣示我防御性的國防政策和立場主張,彰顯出中國軍隊的坦誠和磊落,也贏得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積極評價。{page_break}
主動客觀地向世界介紹中國軍隊
了解來自接觸,交流促進互信。近年來,中國軍隊主動邀請外國媒體和軍方人員零距離接觸中國軍隊,客觀地向世界說明中國軍隊。
“你能告訴我,你們是服從共產黨的領導,還是服從國家的指揮?”
2006年10月,澳大利亞陸軍司令彼得·萊西將軍在訪問我軍某部時,向一名士兵提出了這個問題。
“我們國家是黨領導下的國家,聽黨指揮就是忠于祖國,忠于人民。”一名叫楊松的班長從容應答。
簡短而自如的回答讓這位將軍不住地點頭。
2007年9月,來自上合組織、東盟成員國,以及美、英、法等35個國家的55名軍事觀察員觀摩了“勇士——2007”實兵實彈演習。
2010年5月,來自30個國家的34名駐華武官觀摩了空降兵的軍事演練。
2010年7月,中國軍隊邀請路透社、共同社、美聯社等70余家中外媒體赴北京軍區某工兵團參觀采訪。
2011年1月,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訪問第二炮兵,走進第二炮兵司令部,聽取了中國核政策與核戰略方面的情況介紹。
2011年7月,美軍參聯會主席邁克爾·馬倫訪華。4天時間,他先后到第二炮兵司令部、濟南軍區空軍某師、南京軍區陸軍某師、海軍東海艦隊某潛艇部隊,登上了空軍第三代戰機,觀摩了解放軍某部對恐怖分子營地進攻行動指揮所演習,實地參觀了陸軍機動合成指控系統和海軍新型潛艇,還與基層官兵進行了直接的交流。
近距離接觸中國軍隊,逐漸改變著國際社會對中國軍隊的看法,對中國軍隊的客觀報道和評價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外國的媒體上和外軍的談話中。
“中國每當有大規模災害發生,人民解放軍總是出現在救援的第一線”,“在中國軍營,我看到他們軍事素質很過硬、軍人形象也很好”,“這場演習,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軍隊新的進步”。
2008年四川汶川抗震救災期間,美國《時代周刊》的一位記者被困在山路上,成都軍區的一位將軍主動請他上車同行。“將軍的任務是什么?”“救人!”“將軍對我的報道有什么要求?”“客觀。”面對記者的提問,將軍平靜作答。這位將軍的一舉一動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隨后不長的一段時間里,發出了100多條客觀介紹中國軍隊積極投入抗震救災的報道。
“我們所做的一切,很重要的是讓世界了解我們的理念、理解我們的思想,形成良好的溝通基礎,進而達成建設和諧世界的目的。”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說。
真誠地向世界傳遞友好、和平的誠意
中國軍隊在向世界敞開胸襟的同時,積極走出國門。聯合國維和、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海外護航、中外軍隊聯演聯訓、軍事友好訪問……越來越多的中國軍人出現在國際舞臺。
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截至2011年5月,中國軍隊共參加20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官兵18515人次。中國軍隊先后與外軍舉行了40多次聯演聯訓。2002年以來,中國軍隊先后28次赴國外執行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任務。截至2011年7月,中國海軍共派出9批艦艇編隊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共完成349批4015艘船舶的護航任務。2010年,中國海軍醫院船赴亞丁灣海域及吉布堤、肯尼亞、坦桑尼亞、塞舌爾、孟加拉國等執行人道主義醫療任務。2010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參加墨西哥獨立200周年慶典閱兵。2011年年初,中國軍隊先后派出海軍軍艦、空軍運輸機執行撤護中國在利比亞人員任務。
2006年,一部反映當代中國軍人精神風貌的軍事題材電視劇《士兵突擊》在國內熱播的同時,也受到國外觀眾的高度評價。美國、俄羅斯等國的觀眾看后稱贊,中國軍人身上那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非常值得推崇。
時任菲律賓副總統諾利·德卡斯特羅說,中國海軍前往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為包括菲律賓在內的其他國家船只提供幫助,真正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風范。
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對外交流,促進了國際社會對中國軍隊全方位、多層次的了解。
“我們希望通過與外軍的友好交流,真誠地向世界傳遞和平、合作的誠意。”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姚云竹說。{page_break}
積極構建多層次、寬領域的形象傳播平臺
2011年4月27日,中國軍隊正式建立國防部例行記者會制度,標志著中國軍隊在加快開放透明進程中邁出的又一重要步伐。
“隨著國家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軍隊建設的長足發展,中國軍隊需要向世界傳遞更多的聲音。”國防大學教授孟祥青說,中國軍隊正在加大這方面的努力。
為了及時、權威發布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信息,更好地向世界說明中國軍隊,近年來,中國軍隊不斷拓寬對外傳播的平臺和渠道:多次發布國防白皮書,建立軍事新聞發言人制度,開通國防部網站,拓展中國軍網、新華網軍事頻道、中廣網軍事頻道等對外傳播功能,向外國記者和民眾免費提供介紹中國軍隊的圖書音像資料,中國駐外武官定期演講介紹中國軍隊……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18日,中國軍隊首次以國防部名義召開新聞發布會,全面介紹軍隊和武警部隊抗震救災情況。2009年,舉行國慶60周年首都閱兵新聞發布會,及時回應國內外民眾和輿論關切。2010年,在青海玉樹抗震救災、甘肅舟曲搶險救援中,軍隊在一線先后組織5場新聞發布會。及時、權威、全面的發布,受到中外媒體廣泛關注。路透社在報道中這樣說,在地震發生后的20分鐘內,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啟動了應急機制并開始進行動員。法新社評論說,這支世界上最龐大的隊伍又一次執行起傳統的救災使命。這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幕:中國人民遭受自然災害,人民解放軍趕來救援。德國《新德意志報》在一篇《地震將中國焊接在一起》文章中這樣描述中國軍隊:“那些扣人心弦的畫面只屬于中國的軍隊和眾多志愿英雄。”
對于中國軍隊在救災中的開放透明,外電同樣表示出廣泛歡迎。印度一家媒體評論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國外媒體打開窗口,這是中國政府為增加軍事透明度和改善國際形象的努力之一。
2009年8月20日國防部網站試運行,第二天上線點擊量達到1.3億次,運行第一季度點擊量達12.5億次。日本一家媒體認為,開通國防部網是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軍隊開放、和平、自信的合作精神。
作為官方的正式文件,中國政府已發表七部國防白皮書,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國防政策、國防和軍隊建設情況,致力于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和中國軍隊的了解,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互信與合作。每兩年發表一次的國防白皮書,其透露的信息一次比一次豐富,無論是軍隊建設成就還是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第一次”的內容不斷增多:陸軍集團軍數量,核戰略,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發展狀況……
“當然透明是相對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做到絕對的透明。適度的保密和軍事透明都是必要的。”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陳舟說。
在國防大學防務學院,外籍軍官們每個季度都會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中國軍隊》雜志。
這本由新華社解放軍分社主辦的雜志,是第一本向世界詮釋中國國防政策、全面介紹中國軍隊的雜志。雜志主編陳虎說,目前,雜志已由中英雙語擴至6種文字5個版本。
“我們建立的信息平臺,客觀說明、積極展示、主動傳播國防和軍隊建設信息,已成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軍隊的重要途徑。”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說,這正體現了中國軍隊日益開放、透明的態度。
“向世界說明中國軍隊,讓世界了解中國軍隊。”今天的中國軍隊開放透明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大,增進互信的力度不斷加強,開展合作的領域不斷拓寬。我們相信,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不斷發展、不斷前進的中國軍隊,必將以更加開放、更加透明、更加自信的姿態展現在世界面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