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產業鏈:如何理性面對時尚之毒?
時尚有毒?品牌被拉入了黑名單的最前端?;炭植皇菓械膽B度,拒絕更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綠色和平組織與被調查企業各執一詞,是非曲直還無法評判。
時尚之毒,猶如行業產業鏈中的草蛇灰線,洞穿產業鏈上各環節,鏈中環節都難脫其咎。但也大可不必談毒色變。
如何來梳理這個環保連環扣,又如何來理性面對時尚之毒?
產業鏈的復雜
服裝產業,是一個復雜的產業,細分程度高,產業鏈涉及諸多環節。要說清楚時尚產業鏈的污染問題,就要追根溯源。
“以棉花為例,作為天然纖維原料,在棉花種植階段噴灑殺蟲劑等農藥,就很容易使棉花受到‘污染’。合成纖維原材料生產過程中則可能會涉及重金屬、甲醛、氯化苯酚和有機錫等有害物質/指標。”位于北京的Testex瑞士紡織檢定有限公司認證經理李明東在采訪中告訴記者。
可見,時尚產業鏈上的污染防不勝防。據記者采訪了解,在紡織品服裝的生產過程中,最容易“涉毒”的是染整環節,由于其間要加入大量的化學助劑。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檢測中心主任伏廣偉表示:“有些有害物質不是直接應用到生產中,而是助劑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如甲醛等。但常規上,這種助劑中的甲醛,在出廠后是要給處理掉的。”紡織品生產過程中的“濕法處理”工藝(包括染色、清洗、印花和織物整理)產生了大量包含有毒有害物質的廢水。
這樣的“廢水”成為綠色和平組織開展調查的線索,此次他們發布的兩個報告中所列舉案例——雅戈爾紡織工業城和中山國泰染整有限公司,都是對其所排放廢水取樣檢測。據了解,雅戈爾集團的業務已拓展至整條產業鏈,“雅戈爾”三個字不僅限于服裝品牌,此次檢測的“雅戈爾”是紡織工業城。這兩家工廠是阿迪達斯、耐克、彪馬、李寧等許多國內外知名服裝品牌的供應商,如污染屬實,關涉的也多是染整等服裝產業鏈前端環節。
雖然“毒瘤”深埋于產業鏈前端,但服裝品牌卻成為了預設責任承擔者,令消費者談毒色變,談涉毒品牌色變。對此,有一種說法認為,品牌自身完全有能力去掌控他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品牌應與供應商一起淘汰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質。
品牌企業真的具備這種號召力和執行力嗎?
品牌企業的“無力”
算上面料、輔料,一件常規意義上的成衣制品可能要由幾十種材料組成。一條流水線上大家各司其職,服裝品牌要做的工作更多是通過創意將其組合起來。所以服裝品牌一般擁有大量供應商。
一家北京的品牌服裝企業負責人在采訪中無奈地表示:“我們也不想像現在這樣每一款面料都要先拿去檢測,檢測一次800元,花錢不說,還很麻煩。如果真的出現問題,再重新返廠處理或是重新找面料,所耽誤工期的損失是難以計算的。即便如此,我們也不會在這個環節存在僥幸心理,如果衣服到商場里被檢出問題罰款是要幾萬元的,更劃不來。”
可見,前期的面料檢測給品牌企業帶來保障的同時,更帶來了負擔。據伏廣偉介紹,現在國家還沒有對于面料流向市場前的硬性準出檢測,服裝企業在使用前只能通過主動找第三方檢測來保證面料沒有問題。“負責任的品牌企業都會指定實驗室,對原料的所有批號都進行檢測,面料分顏色進行全面檢測。如果企業都做到如此,很多質量問題就會被杜絕,當然,檢測成本會很高。”
品牌企業的可控范圍是有限的,對于上游供應商他們當然也不能夠一呼百應。更為復雜的情況是,一個供應商通常會與幾個品牌行同時簽訂合同。因為產品周期比較短,潮流變化較快,這些供應合同有時也是短期的。所以這種變動不居的合作關系,要想使品牌企業發揮出行業領導作用并非易事。
染整環節的困惑
基于品牌企業的“無力”,是否可以“對癥下藥”,加強染整環節的“綠色度”?
雅戈爾和中山國泰先后公開發表聲明,借助環保部門的檢測結果,表示本公司所排放的污水符合國家排放標準和國際標準。
截至發稿前,本報記者聯系雅戈爾公司的對外宣傳部門,該部門負責人拒絕解釋更多,告知情況都在“聲明”中。
隨后,本報記者又聯系到了中山國泰的對外宣傳部門,該部門陳先生接受了采訪。“我們公司在管理和技術上都很嚴格,也要求上游供應商在提供原料時開具檢測報告。如果真的有問題,我們也希望媒體可以呼吁行業從源頭抓起,使染料助劑的質量得到保證,減少它們的有害物質含量,我們更擔憂的是染料助劑的監管情況。”
對此,李明東給出了理性的分析,他介紹,紡織品服裝如出現環保問題,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原材料質量是否達標;二是生產過程中添加的染料、助劑和化學品的質量;三是生產工藝過程的控制,如染整過程中各項工藝指標的控制是否得當,這些都會影響到終端產品的環保達標。他也提到,Oeko-Tex標準體系就是以這樣的思路控制產品的環保性能,該標準體系鼓勵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為產品環保達標和減少環境影響承擔各自的責任。
據了解,在印染過程中,就算是同一顏色的布料,不同染缸染出的產品都會存在“缸差”。這就需要染整企業具備過硬的工藝管理能力,做到技術指標的穩定,不但可以保證產品質量,也可以減少檢測的次數和誤差。
不只染整企業在工藝控制上有難度,同時對于染整環節的檢測也并不輕松。據瑞典化學品管理局估計,僅在印染過程中使用的物質就超過10000種,其中約3000種為常用物質。鑒于紡織業對化學品的用量如此巨大,顯然很難在業內分享并維護有關化學品的信息,也很難針對每一種化學品的使用制定法規并實施。{page_break}
監管的現實
正是因為產業鏈的復雜和可能出現的漏洞之多,要想改變行業的“非環保”現狀,紡織品的檢測顯得尤為關鍵,而現實也不容樂觀。
由于工藝沒有實現標準化,服裝檢測可能存在隨機性,伏廣偉這樣說:“如果真的要想保證流向市場的每件衣服都符合環保標準,唯一保險的辦法就是把每件衣服都拆解開分項檢測,那么我們也就沒有衣服可穿,沒有可行性。”
這是一個讓人沮喪的結論,但又必須去面對。伏廣偉還提到了“標準的多樣化”,現在全國對于所有紡織品服裝通用的是統一的檢測標準,這本身就是不科學的,他解釋道:“衣服的質量和價格是有聯系的,對于低端服裝制品,成本一再壓縮,它們與高端成衣制品如何能夠執行同樣的質量檢測標準?所以,需要建立一個更加科學的保證體系。”
檢測標準的一元化,直接決定了監管工作無法深入。伏廣偉坦然地承認,現在國內,僅限于對商場品牌服裝的有針對性抽查,對于二三線的流通市場根本無法開展檢測和監管,這些流通領域的服裝質量更是處于“失控狀態”。
“所以,這一次綠色和平組織的披露,我們要以正確的心態來面對,不能說其中涉及的品牌就不好,他們已是行業內的優秀企業了。但既然有問題,我們就要去解決。要告訴消費者的是,近幾十年來國家在這方面的監管已經越來越規范,但紡織服裝的質量監測改進和時尚業的環保進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與經濟發展、生產技術、消費水平都是相聯系的。相信只會越來越好。”伏廣偉這樣表明他的態度。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