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涉毒”有完沒完?
服裝“涉毒”,消費者自然會指責服裝品牌本身。該事件發生后,各大品牌自然引來罵聲一片,而為這些品牌加工成衣的代工工廠也難逃苛責。金巖教授告訴記者,在全球代工鏈條上,代工企業與品牌企業之間往往處于一種不對等的地位,這幾乎是國際產業鏈分工的潛規則。
服裝“涉毒”,消費者自然會指責服裝品牌本身。但是,追查有毒服裝到底來自何方,“毒源”便指向了為這些知名品牌生產衣服的代工廠商。公眾指責品牌,品牌推脫代工廠商。這場風波到底責任歸誰?
當今市場上,有毒食品、有毒家具不為稀奇,但當“毒衣”也襲來時,消費者還能再淡定嗎?除企業缺少社會責任,代工廠商與品牌企業的矛盾也為“毒衣”制造添上一筆。企業在產業鏈上,或許有高有低,但是在保證產品質量,共同為消費者營造健康的消費環境上,品牌企業與代工廠商責任相當。
近日,綠色和平組織發布的一個調查報告讓數家知名服裝品牌卷入了“涉毒”風波。該報告題為《毒隱于衣――全球品牌服裝的有毒有害物質殘留調查》,其內容顯示:今年4月至5月份,綠色和平組織在中國、阿根廷等全球18個國家采購了15個服裝品牌的78件樣品,其中52件樣品被測出殘留有毒有害物質。其中包括阿迪達斯、耐克、CK、彪馬、李寧等14個全球知名運動服裝企業。
“毒衣門”一出,立即引發了市場的軒然大波。該報告剛一公布,各品牌便迅速做出反應:耐克、彪馬稱將在2020年前淘汰供應鏈中所有的有毒有害物質。李寧公司則承諾將于2019年在供應鏈中最終消除影響環境的化學物質。然而,在各大公司的“誠懇態度”背后,并沒有務實的解決方案,也沒有具體的“療毒”措施。
NPE與代工工廠
據了解,將知名品牌卷入“涉毒”漩渦的物質,名為NPE。這是一種常見的表面活性劑,被廣泛用于印染、清洗等工序。雖然,添加了NPE成分的印染助劑以后,衣服的印染效果會更好,但是,NPE被排放到環境中,其分解出的有毒物質會對生物的性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引發惡性腫瘤。
其實,鑒于NPE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歐盟已于2005年頒布《關于化學品注冊、評估、授權與限制的法規》,禁止紡織生產行業中使用NPE;中國環保部和海關總署也在今年年初將NPE加入了《中國嚴格限制進出口的有毒化學品目錄》,首次將NPE列為禁入進出口物質名單。然而,盡管中國在對外貿易中明令禁止了NPE,但國內市場目前尚未有文件對NPE施行限制。這就讓一些投機者鉆了空子。
該事件發生后,各大品牌自然引來罵聲一片,而為這些品牌加工成衣的代工工廠也難逃苛責。
而這所謂的代工工廠,通常是指不做設計只進行生產加工的企業。南開大學經濟系教授金巖進一步解釋道,“代工需求商為了進一步削減成本,創造更大的收益,向加工制造成本低廉的國家和地區轉移制造業。而這也為經濟起步較晚的地區帶來了巨大商機。”目前,中國東南沿海分布著許多代工廠商,這也是為什么,即使你身處歐洲和美國的時裝街,也會隨處可見貼著“MadeInChina”標簽的商品。
但是,制造業過于集中也產生了不良效果。在此次NPE污染報告中,78件樣品的生產地均在發展中國家,產自中國的多達28件,其中李寧品牌所有涉及產品均來自于中國。之所以那么多品牌集體淪陷,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為其加工衣服的廠商集中過于密集,行業操守也較為一致,后果可謂是“一損俱損”。
脫節的供應鏈
雖然弄清楚了NPE源于代工廠商,但需要注意的現實是,生產成本常常壓得代工廠商喘不過氣來。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已經有替代NPE的無毒助劑產品,但由于使用這些產品生產成本要高出5%至10%,因此利潤已經很低的代工廠商為了避免虧本并沒有選擇使用NPE的替代品。這雖然不能成為其制造“毒衣”的理由,卻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反映了制造商的困境。
專家認為,代工企業生產的產品“帶毒”的確與自身節約成本有很大的關聯。金巖指出,代工企業的盈利點非常低,很多時候為了擴大盈利,不得不“過度節約”。
“在不該省的地方也要省,這是代工企業換取經濟利益的‘法寶’,出現原材料以次充好,甚至不惜違規操作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金巖說,“另外,代工需求方也難脫干系。因為他們往往把代工價格壓得非常低,幾乎是以成本價交由代工企業生產,側面上也加重了產品出現問題的風險。”
專家表示,人們對品牌方的指責往往更加嚴厲,不僅因為他們是產品的主要責任者,也是因為從根本上說,代工需求方在商品的生產管理上存在漏洞,監管不到位,又忽略了代工企業的經濟利益,才導致劣質產品頻頻出現。
金巖教授告訴記者,在全球代工鏈條上,代工企業與品牌企業之間往往處于一種不對等的地位,這幾乎是國際產業鏈分工的潛規則。這也使得,即便是曾經的韓國三星和現在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巨無霸”,也不敢真正與蘋果、戴爾等品牌廠商叫板。
“而且,代工工廠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利潤空間較小,為了攫取最大的利潤,唯有從壓低勞動力報酬上入手。”金巖繼續解釋道,“現在不僅人工成本逐日增加,整個社會物價上漲更是帶來了制造業成本的全面上升,代工企業的日子是異常艱辛的。”
所以,在“毒衣門”事件中,品牌商和代工企業是兩大責任人,但大多數的專家并不傾向于各打五十大板。
“代工需求方的問題的確更多一些,不僅表現在迫使代工企業低價接受了代工業務,還表現在其對產品監管不到位甚至根本沒有監管,因此是事件發生的主因。”金巖說,“不過,代工企業也應該對其產品所用原材料設置嚴格的標準,并在采購時進行檢測,淘汰不合格的產品,這是它必須要承擔的責任。”
樹立良心底線建立對話機制
專家建議,要解決代工企業和品牌商之間供應鏈脫節的問題,雙方首先要建立起積極的對話機制。這樣可以幫助品牌商了解代工企業的處境,合理調整雙方合作模式,使代工方能獲得更多的利潤空間。此外,品牌企業也應加強對代工方的監督,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保證產品的質量。
而除了品牌商和制造商之間需建立對話機制,企業和政府、政府和相關社會組織(如環保組織)、企業和社會組織之間,也應加強聯系,使原本相對隱匿的產業鏈能夠公開,這樣一來,對產業鏈的各方都可以產生監督的作應。
金巖教授指出,建立對話機制,公開供應商或者供應鏈,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很直觀地監測和及時查處相關企業,從源頭上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也有業內人士提出,代工企業的生存壓力過大,應該保留一定的生存底線。對此,金巖教授談道:“這個底線不能以企業的生產利潤來衡量,否則必然會出現類似“毒衣門”的事情。除了相關的監管政策發揮作用之外,代工企業應以良心標準來設定底線。代工企業應該在保證盈利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不能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更不能‘帶毒’,用危害員工和消費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來換取利潤。歸根于一句話,即法律的底線不能坐穿,良心的底線更要守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