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專家呼吁推進“國服”創新
漢服、中山裝、旗袍、唐裝……哪種衣服能代表中國的國服,中國的國服應具有怎樣的特點……針對這些大眾關心的問題,擁有國內一流服裝學科研究實力的東華大學近日組織專家開展了相關研討,從歷史、設計、文化等多個維度對國服進行了深層次的解讀,呼吁適時推進國服創新建設。
包銘新是東華大學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設計學科的教授、博導,長期從事服裝史論研究。對于“國服是什么”的問題,包教授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服裝是國家制度很重要的一部分。國服是一種制度化的服飾,通過服飾穿著,從視覺上展示國家、民族、個人的特定身份。”在包銘新看來,中國的國服用任何一種已有的形式都不能全權代表,“中國的國服不是一件衣服,而是系列服裝,既要有中國特色,要用中國服飾元素標志中國人的國籍和身份,還要按照不同場合、時間、對象分類穿著。”包教授坦言,國服的推行,對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來說,民族的多樣性與個體間的差異性等問題都是需要正視和解決的。
劉曉剛教授是我國服裝藝術設計學科的第一位碩士、博士。“國服是一種象征性服飾,它的設計是個難題。”這位曾經的“全國十佳設計師”也表示。在劉曉剛看來,國服有別于行業制服,其設計目標是讓設計結果最大程度地得到一個國家及其民眾的廣泛接受和普遍擁戴。這是國服得以應用推廣的自身前提條件。為此其設計過程應在廣泛征集民意的基礎上,對構成國服的諸多元素進行一定的規定,從而利于人們對國服的識別和評價。“建議國服的設計可考慮以三個原則推進”,劉曉剛表示,一是考證設計元素。國服上出現的設計元素均應經得起考證,從傳統服裝和民族文化中提煉,尊重多民族文化習俗,滿足具有普遍意義的泛民族審美。二是定位設計風格。國服的設計風格定位應以尊重傳統文化和體現民族審美為主,使用隱含一定寓意的設計元素,融入具有現代意味的國際化服裝優點。三是分場合系列化。國服應該是區分場合使用的系列化禮儀服裝。從便于推廣起見,可分為高級版和普通版兩個版本,以規定性的設計元素使用量區分。劉曉剛還建議,國服是一個整體的系列服飾概念,為了使國服適應不同的禮儀場合和氣候變化的需要,既體現國服使用的規范性,也增強國服穿著的集合效應,在設計之初,除了考慮男女服裝區別以外,還可嘗試建立系統化國服款式庫,形成系列化國服系統。
“人們熱議國服,現象背后并不是就服飾來討論服飾,而更多體現的是大眾對中國服飾禮儀尊重的回歸,對中國服飾文化繼承與發揚的期盼”。說這番話的是東華大學服裝學院的卞向陽教授,他主要致力于服飾文化與時尚產業的教學與研究,曾應哈佛大學邀請就《20世紀中國服飾時尚》等專題進行演講。對國服,卞向陽認為應更多地側重從文化、民眾心理的層面加以分析與研究。卞向陽還強調,衣著本身就是民眾自發的、個人化的行為,有濃重的習俗化色彩,因此,中國的國服一定要從俗,考慮中國人的接受程度,符合中國人的心理狀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