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紡織“中國時代”的支點
參加了9月在巴塞羅那舉行的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ITMF)2011年年會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感慨頗深。此次會議正值國際紡聯成立100周年,許多國家的代表都強調這樣一個觀點:200年前,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后,全世界有棉紡錠7000萬錠,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就占有了4000萬錠;100年后的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全球棉紡錠達到1.2億錠,美國就達到7000萬錠;如今,全球棉紡錠已經達到2億多錠,中國擁有1.2億錠。由此可以判斷,未來世界紡織業將進入中國時代。
“以棉紡錠的規模比例為依據,以前英國稱雄世界100年,后來美國又稱雄100年,未來紡織應該是中國人的時代。”高勇進一步解釋:“中國人的時代不僅是規模的大,更應該體現在產業的強,而這一切都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科技已經成為傳統紡織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支點。”
《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已于去年發布,這是紡織“十二五”系列綱要中最先發布的部分,體現了科技。對于實現紡織強國目標的重要性。
進入“十二五”以來,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步伐逐漸加快。統計數據表明,2011年前8月我國服裝出口數量增幅1.8%,比去年同期下降13%,出口金額增幅達到25%,比去年同期上升7.2%。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背后體現的也正是科技的力量。
加速自主創新 快出成果只爭朝夕
在《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的50項攻關目錄中,粗細聯合系統的攻關項目名列其中。這是實現傳統紡紗連續化生產的關鍵技術之一,該技術的攻關點是研制帶有全自動落紗的粗紗機。
早在“十五”期間,國外的自動落紗粗紗機已經成熟,我國在這方面還是空白。天津宏大紡織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敦平這樣解釋“空白”的概念:“2002年以前,在國內舉辦的大型國際紡機展上,國外公司出于技術保密和市場原因,連樣機都沒有展出過。”自動落紗粗紗機已經被列入紡機 “十一五”攻關項目。研發開始的時候,設計人員不僅沒看到過機器,連技術資料也沒有。從2001年開始,天津宏大經過十年臥薪嘗膽,硬是依靠自主創新,突破了無數個技術難題,研制出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落紗粗紗機。按照天津宏大當初的預計,到2015年能上市銷售就已經不錯了。但今年僅到目前為止,天津宏大的自動落紗粗紗機訂單就已有30余臺。“當初研發自動落紗粗紗機時并沒有想到現在市場需求如此迫切。”劉敦平欣喜地說。而在《紡織工業“十二五”科技進步綱要》中,該設備的量產目標是,到“十二五”末達到年產80臺。
對此,高勇深有感觸。他說,從中國紡機業發展歷史看,行業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測繪仿制階段,絕大部分紡機產品都是通過測繪拿到圖紙,再制造出產品。改革開放后進入了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第二階段,這兩種方式是我國紡機產品的主要技術來源。前幾年,又提出了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理念,很多企業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再創新工作,進入第三階段。在建設紡織強國的新時期,再靠過去掌握技術的方法難以達到建設紡織強國的目的。“這不僅是建設紡織強國對我們的挑戰,從未來行業發展趨勢看,也要求我們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即自主創新階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一直對紡織業原料短缺問題憂心忡忡,他在很多場合都呼吁紡織業要向原料用量少、附加值高的產品方向發展,加大力度開發天然纖維替代原料。
用化纖替代天然纖維一直是業內孜孜以求的方向。特別是高檔混纖仿毛、仿絲、仿棉等產品更是受到市場歡迎,但受制于工藝問題,造成生產成本高、流程長、質檢較難控制、產品不穩定等問題,無法滿足市場對高檔面料的織造要求。徐州斯爾克纖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憑借一步法異收縮混纖絲產業化成套技術與應用項目讓化纖仿真成為現實,讓世界化纖業刮目相看,行業專家稱之“給化纖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此項技術特別適合生產細旦、超細旦及雙組份功能性纖維,極大地拓寬了差別化纖維的品種結構,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特別是在針織、家紡、服裝等領域有著強勁的市場需求。斯爾克也成了國內多家化纖大企業競相追逐的目標,國內數家紡絲龍頭企業開始購置相同的成套設備,進行一步法異收縮復合絲產品的生產,這也從客觀上推動了整個化纖行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類似上述獲得突破性進展的紡織科技創新項目還有很多。 在“紡織之光”2011年度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評選中,就有121 個項目脫穎而出。
捐款額創新高 “紡織之光”聲譽日盛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紡織之光”科學技術獎評審因此有了新的意義,體現了行業轉型升級、建設強國的歷史使命。這次評選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未來10年中國紡織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
從1996年設立的“錢之光科技教育基金”到2008年成立的“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紡織之光”科技獎的評審及獎項設置的權威性日益提升。基金設立以來,全國已有數千名優秀科技工作者、教師、在校學生榮獲“紡織之光”科技獎、教育獎或獎學金及針織內衣創新獎、優秀技能人才獎,迄今為止,共有37家單位和個人為基金會捐款人民幣9366.8萬元,獎勵支出近2000萬元。為促進紡織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紡織之光”基金會理事長許坤元指出,“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把企業、社會的捐助集中起來,按國家規范操作運行,不斷壯大實力,已經成為行業自身重要的激勵性科技教育資源。隨著“紡織之光”基金的不斷增加,今后每年用于獎勵科技進步及獎教、獎學金額將超過200萬元。
“沒有科技進步,就談不上建設紡織強國。未來行業的技術進步直接決定著我國紡織行業在全球的地位,決定著中國紡織行業在世界范圍內參與競爭的手段和方法。”許坤元的話代表著行業未來發展的思路。實際上,隨著世界紡織產業的重心向我國轉移,中國也必將成為世界紡織業的科技中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