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2011年蠶繭收烘工作總結
一、收烘基本情況
重慶市27個區(市)縣2011年全年收購鮮繭14041噸(約合280230市擔),其中正繭13409噸(約合262180市擔),下足繭633噸(約合12660市擔),下足繭占收購總量的4.51%;與去年同期相比,鮮繭增加474噸(約合9480市擔)、增加3.49%,下足比上升0.48%;正繭均價1391元/50kg、綜合均價1351.5元/50kg,與去年同期比較分別增加210元/50kg和205.5元/50kg,增幅17.78%和17.93%;綜合烘折2.46公斤,同比下降0.02公斤;收購單產27.83公斤/張、增幅3.19%;蠶農銷售蠶繭收入37954.16萬元,同比增加6863.16萬元,增幅達21.99%;干繭質量分別為,上車率89.61%、上繭率82.96%、適干率86.20%、繭層率46.76%、繭絲長908米、解舒率58.39%,同比分別下降0.43%、提高0.32%、提高0.36%、下降1.36%、增加1米、下降1.51%。
二、收購特點
(一)建立了蠶繭收購期間的法制監督檢查制度,嚴厲打擊無證收購與跨區域搶收現象。市協會在各季蠶繭收購前期,召開專門的蠶繭收烘工作會議,邀請各蠶繭收烘企業,檢查執法部門,工商部門對收購期間的行業自律與收烘片區的劃分管理、收購秩序的維持、鮮繭收購指導價格制度進行了專題討論。并設專人對片區收購工作進行監督管理,防止在收購過程中出現收購邊界非理性的搶收,擾亂收購秩序。對此,市協會配合市纖檢局一道,在春繭收購期間,對合川、潼南、銅梁、涪陵、墊江、北碚、黔江等重點區縣的57個繭站的質保能力、鮮繭收購質量分別進行了逐項檢查,蠶繭各項質量指標較2010年同期有較大提升。春繭平均質量干殼量為8.79g、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3%,繭層含水率為20.2 %、同比下降4.1個百分點,繭層率為22.1%、與去年同期持平,毛腳繭率為28%、同比下降31.2個百分點。并對在抽檢過程中發現有問題的繭站,下達責令整改通知書,監督完善蠶繭收烘各項硬件設施、設備及技術人員配置,取得較好效果。
(二)整體鮮繭收購價格較去年有大幅度提高。受去年全國蠶繭連續減產,干繭、生絲銷售價格持續上漲,價格走勢一路上揚的影響,春季蠶繭收購價格較去年有大幅度提高,收購綜合均價1546.5元/50公斤,同比增加402.5元/50公斤,增幅達35.18%,也高出鮮繭收購指導價格146.5元/50公斤,創我市今年春繭收購價格新高;夏繭收購綜合均價1204元/50公斤,同比增幅11.64%;正秋收購綜合均價1247.50元/50公斤,同比增加94元/50公斤,增幅8.15%;晚秋收購綜合均價1294.00元/50公斤,同比增加65.00元/50公斤,增幅5.39%。全年蠶繭綜合均價1351.50元/50公斤,同比增加205.50元/50公斤,增幅17.93%,助推蠶農增收近七千萬。
(三)收購繭量增加、收購單產增加、烘折降低。受上半年繭、絲綢市場行情利好因素的綜合影響,全年蠶繭收購量較去年有明顯增加,增幅達3.49%。其中,春季增幅5.30%、夏季增幅20.31%。正繭收購增幅也較明顯,增加391噸,增幅3.00%。收購單產27.83公斤,同比增加0.86公斤,增幅3.19%。綜合烘折降低0.02公斤,增加干繭產量近50噸,經濟效益顯著。這主要是利于“十百千萬”等一批項目、政策的落實,使全市養蠶技術水平和設施、設備條件得到不斷提升和改善,并在重點養蠶區縣推廣桑蠶保險,解決蠶農的后顧之憂,是飼養過程中消毒防病工作逐步完善的綜合結果,對提高我市蠶繭產量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
(一)干繭部分指標較去年有一定下滑。夏季、正秋季蠶飼養期間持續的高溫、少雨極端天氣氣候,嚴重影響了桑葉產量,縮短了夏蠶的飼養周期;春季、晚秋季蠶飼養期間持續的低溫、多雨的極端天氣氣候,對全市蠶繭的整體質量都產生了較大影響。特別是在晚秋季節,多雨潮濕的氣候環境下對收購蠶繭在儲存過程中的影響更為明顯。主要表現在解舒率、上車率等幾個影響蠶繭等級的關鍵指標上,解舒率同比下降1.51%,上車率同比下降0.43%。
(二)受到干繭價格高位運行的利潤驅使,局部區縣交界地區、省市交匯地域,出現了繭販子走村入戶流動收繭的情況,對當地蠶繭收購市場的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上半年干繭市場價格的持續攀升,鮮繭收購價格增加存在滯后性的影響,表現出蠶繭收購環節的高利潤,吸引了一些非法收購商進入蠶繭收購市場。在市內銅梁、合川,市外巫溪、巫山與湖北交界等地區存在鮮繭被繭販子搶收的情況,造成局部價格高位,引起市場收購秩序混亂。
(三)干繭、生絲市場行情的大幅度波動,對整個繭絲綢產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一是對絲綢后加工企業正常生產和資金供應帶來巨大壓力,其次是對蠶桑生產的穩定、有序發展構成較大挑戰。上半年生絲價格在短時間內出現劇烈上漲,帶動干繭銷售價格的一路上揚,漲幅超過生絲,造成中間環節價格畸形,使繅絲織綢企業資金壓力增大。下半年干繭、絲綢及其制成品在猛烈上漲之后逐步走入價格下滑通道,生絲的銷售價格逐步由最高位的42萬/噸下降到年底的28-30萬/噸,干繭高位價格的市場掛牌價也凸顯出有價無市的特征,對產業各個環節的影響在短時間內都難以消化,繅絲織綢企業產品庫存嚴重,資金壓力進一步加大,行情傳導到蠶桑產業又曾放大效應,進而影響到蠶桑基礎的穩定。
四、建議
(一)進一步規范繭絲綢市場秩序,排除外因對繭絲綢市場的操控,避免價格的劇烈波動,影響行業的穩定發展。
(二)出臺蠶桑生產應對突發氣候、自然災害的政府補貼、救助制度,形成常態化的政策體系。
(三)推廣標準化的蠶桑生產、鮮繭收購、干繭收烘的技術體系,從最大限度上避免人為、機械等因素對干繭質量的損害,保存鮮繭和干繭的質量。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