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企業創新圖強為“中國創造”書寫成果篇章
作為我國曾經引以為傲的品牌。
直面差距
據統計,2001年,我國共有大中型紡織企業1837家,其中設有專門研發機構的紡織企業僅為348家,占比不足20%;到了2004年,這個數字進一步減少到了300家左右。與此相對應的是,直到2004年,作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紡織產業年提交國內外專利申請量首次突破1萬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據商務部統計,美國紡織產業在2001年時已累計在全球提交專利申請28.8583萬件,日本更是在2002年時達到驚人的39.5110萬件。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高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2005年之前,按照《紡織品服裝協定》的規定,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量有配額限制,這一直是困擾大多數中國紡企發展的難題。因此在這一時期,來料加工在紡企總收益中所占比重較大,“量產”的概念比“創新”更加深入人心。
技術上的劣勢,在2005年中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量配額限制取消后被無限放大。雖然國內紡企的生產能力得到充分釋放,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浪潮的到來,紡織行業原料價格持續上漲,低成本再也不能成為國內紡企的競爭優勢,很多企業陷入了“賣得越多賠得越多”的尷尬境地。同時,國內紡企相互殘殺的低價造成全球對中國產品痛下“反傾銷”殺手,同時適時發起專利侵權訴訟。
例如在業內影響甚廣的日本兄弟株式會社訴上海、樂清兩企業涉嫌侵犯縫紉機設備發明專利權的訴訟中,中國的紡織企業被判賠18萬元。“兄弟株式會社僅在華提交的專利申請就達到了300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超過2000件,并有超過1200件的發明專利申請獲得授權。拋開訴訟策略不談,單是從專利數量和質量對比上,日本企業就已占據上風,”本案原告代理人、上海市一平律師事務所律師李東輝這樣說。
面對發展的困局,中國紡企已到了風口浪尖上。高勇告訴記者,從專利申請量等角度可以看出,紡織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已擺脫了依靠低價勞動力和資源粗放發展的模式,已發展成為“高精尖”的技術。因此,中國紡織業的出路唯有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升級,打造自主品牌。
打破瓶頸
記者從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了解到,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過程中,雖有部分加工型企業隨著國際環境的惡化退出了市場舞臺,但一些依靠自主創新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紡企卻逆勢而上。位于浙江湖州的美欣達印染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積極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展開產學研合作,成立專利工作管理組,對小組人員實行績效考核,提出了研發人員每年提交發明專利申請不少于3件的目標,截至目前,該公司已提交國內外專利申請107件,專利產品的銷售收入占總收入50%以上;在江蘇吳江,盛虹化纖有限公司通過對超細纖維進一步研發,衍生出上百種超細纖維品種,牢牢掌控技術和產業制高點,攻克了被全球同行稱為“盛虹極限”的技術難題——繞地球一圈只要一斤二兩超細纖維,提交國內外專利申請431件,去年銷售收入突破了260億元。
類似于美欣達和盛虹這類紡企的實踐給國內紡織產業注射了一針強心劑,越來越多的紡企開始更加注重自主創新。據統計,在2002年到2011年的10年間,在最能體現紡織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紡織原料技術領域中,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并公開的國內外專利申請達到了1.5137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0455萬件,發明專利授權量達4025件。這組數據的逐年攀升呈現出喜人的發展態勢。
打造自主品牌需要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而專利的數量和質量,則是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十年淬火,我國紡織產業贏得了市場、收獲了專利;未來,中國紡企定能打造出更多更有影響力的民族品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