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苗族服飾“申遺”倒計時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有書法、南音、皮影戲、侗族大歌等29項文化遺產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省文化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張詩蓮告訴記者,我省2009年啟動“貴州苗族服飾”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申報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工作,經過前期大量的準備,專題片已拍攝完成,申報文本也已定稿,申遺資料將于近期提交文化部。
另據介紹,去年6月,“中國貴州苗族服飾展”在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行,被列為2011年巴黎中國文化中心的重頭戲,該展覽是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展覽以來最有吸引力的展覽之一。受到了包括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中國駐法國大使館、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總代表、文化部等各界的廣泛好評。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員,人口約1000萬,其中一半左右居住在我省,也是我省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在苗族眾多支系中代代傳承的貴州苗族服飾,已成為中國各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最豐富多彩、文化內涵最久遠深邃的形態之一。
苗族服飾作為苗族歷史文化的載體,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服飾中可看出苗族歷史的發展進程和文化沉積,體現了苗族的審美觀念。我省黔東南是苗族服飾種類最為齊全、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
《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圖典》上表述:苗族有100多個支系,就有100多種服飾。苗族服飾至今仍應用于日常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之中,具有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相結合的特點,被賦予了繼承民族傳統、紀念祖先和傳承祖訓等內涵和意義,這些圖案背后的意義和由來代表著苗族人民的感性經驗和對客觀世界的解釋。
苗族憑強烈的認同感,靠世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點滴無遺地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也一針一線繡進衣冠服飾,世代“穿”承,永不忘懷,因而,苗族服飾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
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復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于世。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受到的沖擊也越來越大。苗族服飾所體現的價值觀、審美情趣在逐漸弱化,一些傳統的手工技藝和藝術形態在逐漸消失。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苗族服飾的傳承與保護,設立“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建立“非遺”保護實驗室,完善苗族服飾資料庫和數據庫,倡導對苗族服飾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動態保護。目前,省文化廳、省民委等部門按照國發2號文件精神,正在積極籌建包括苗族服飾在內的苗族博物館。在決策層的引導和“申遺”的牽引下,人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珍視的文化自覺也在日益彰顯。
云髻,半月形額發;銀釵,絲絲銀飄帶;過膝百褶裙,繡著花鳥魚蟲圖案大領對襟短衣……2月中旬,在黔東南州的大型民族節慶活動——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上,來自凱里16個鄉鎮、街道及外縣的服裝展演隊,恣意展示苗族服飾,成為當地人一場瑰麗文化盛會。
凱里市灣水鎮30歲的苗家女子張秀慧說起自己的服飾如數家珍,在《歷史的傳承——灣水苗服》節目中,她為觀眾展示了銀鳳冠、銀項圈、銀項鏈、銀上衣、銀圍裙等一整套苗族服飾的穿戴。
苗族同胞席勝高,指著自己身著的獨特服飾很是自豪:“是我們自己織布、自己染的色,還有我們這個有牛角的銀飾,中間還有這個雞毛,都是自己做的,特別是這個帕子呢,其他民族做不了的。”
目前,我省、市(州)、縣(區)等各級相關部門正在對“苗族服飾”進行挖掘整理,建立苗族服飾資源檔案,對數據實行專門管理,出版畫冊圖典,編制苗族服飾項目保護規劃,進行系統保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