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ThreeSociety設計師Edward Lee——80后的時尚表達
記者:ThreeSociety,一個有趣的品牌名稱,背后的意思是什么?
Edward:我和我的Partner都是80后,我從臺灣到美國到上海,他從福建到美國到上海;品牌的名稱來自於不同社會對我們這個城市里年輕人的沖擊,這沖擊給了我們靈感也成為threeSociety的精神。 threeSociety代表了文化、體驗以及愿景。我們一直采取謹慎的態度去觀察和了解這個社會并把這份感受融合在我們的設計中,服裝里。
記者:品牌創立于何時?是什么樣的契機使你們在上海創立了這個品牌?
Edward:我和我的Partner George Chen是FTT(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紐約服裝設計學院)的同學,我們在畢業之前就曾經來過上海,那時當然還沒有決定要創立自己的品牌,但上海與紐約都是我們的選擇。后來因為美國經濟的問題,我們覺得上海的市場更有潛力,于是我們在2010年創立了這個品牌。另外我們在學校里的學習其實是男女裝兼修,之所以最后選擇做男裝品牌一是認為這個市場空間更大,另外也可以做自己想穿的衣服(笑)。
記者:談一下產品的風格?
Edward:當然,設計師品牌是會受到設計師本人喜好的主導,所以我們一開始是想做自己想穿的衣服,想法也比較單純。后來受到市場因素的影響,包括自己的年紀增長等,設計風格逐漸明確起來。整體風格應該是比較簡約的紐約風格,不會很復雜,但也不會象加州風格那樣過于簡單;應該說是美式休閑風格,但強調時尚度與設計細節。
記者:目前的消費群體是那些?
Edward: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目前主要是25歲到40歲的男性群體,當然也有一些實際年齡比較大,但依然熱愛時尚的人(笑)。他們整體工作上比較有成就,包括很多做廣告的,或者與設計有關的上班族。他們也比較懂得生活,周末會從事休閑活動,注重生活的品質與平衡。他們有自己的品味,會把大牌和自己喜歡的設計師品牌進行混搭,這一點我覺得很棒。
記者:我看你們設計的整體風格還是比較實際的,不是純粹是表達一些想法。可能你們的教育背景也有關系?
Edward:FIT本身是個強調商業化的學校,讀書時老師也總是強調你的衣服不能賣就不行。當然我覺得紐約的學校可能都比較商業化(笑)。另外我們本身也不喜歡為了設計而設計;由于之前品牌主要面向市場,所以是比較強調實穿性的。現在我們的品牌兩年了,我們也希望有個秀出來。所以今年計劃參加新天地的時裝周。從做秀的角度來講,我們今年可能會做一些特別的設計,來表達自己的設計觀念與想法。
記者:作為設計師品牌現在面臨的難題或挑戰?
Edward:資金是蠻重要的,由于品牌是我們自己創辦,無論資金周轉、投入成本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設計師品牌一定要先生存,才能發展;我們對品牌有自己清晰的想法,我們從紐約搬過來,當然想做到更好。最近也有一些投資者在談,不排除會借助外部的力量來擴大品牌規模。當然我們也會有自己的要求:雙方的理念價值觀要契合,要保障我們原有的的風格,而不是為投資而投資。
記者:如何把握每季流行趨勢?
Edward:當然我們每季都會看服裝預測的書,包括靈感,不同的主題;我們會融合市場的因素,使產品更為商業。我和我的Partner一起設計、討論設計圖紙,不好的就拿掉,很直接。這樣的設計方式很好,因為每個人會有盲點。當然我們也常有爭執,并且有時會蠻激烈(笑)。
記者:作為80后,評價或比較一下上海年輕人的穿著,或是學院派的設計風格?
Edward:我覺得目前上海可能還沒有形成一種很容易識別的城市風格,比如巴黎的浪漫,紐約的都市,東京的潮等。但總體來說發展也很快,能夠輕易感受到年輕人穿著的變化與品味的提升。我看過一些本地學生設計的東西,有時會覺得過于夸張。為設計而設計的觀念當然到處都有,但要有基礎的美感,文化的熏陶比較重要。如果只是為了證明創意,東西雷人也沒意義。設計的重點在于美感。
記者:喜歡的設計師有哪些?
Edward:我喜歡Alexander Wang和phillip lim,他們都是華裔設計師,設計風格卻能代表紐約風格,簡潔實用又不乏令人驚訝的設計細節。當然我也喜歡紀梵希,能夠把高級時裝的感覺和街頭感很好融合一體。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